中評社北京9月26日電/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製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本期邀請相關專家圍繞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進行研討。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數字經濟與生產過程融合的特徵
主持人: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和生產領域融合呈現出哪些特徵?
劉世錦(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效率與公平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
數字技術之所以能夠轉化為一種經濟形態,需要具備幾個基本要素,換言之,數字經濟和生產領域融合,呈現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信息密度空前增加。數字經濟產生的前提是數據信息或數據資源若干個數量級的提升。與數據增加相伴隨的是節點之間網絡式連接的形成,這大大提升了整個世界的連接程度。當實體被鏡像化以後,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從空間和時間上進行優化。信息密度的增加,網絡式的連接,空間、時間的優化,這可能是數字技術應用到實體經濟並轉化為數字經濟後需把握的幾個關鍵性變量。
二是從消費到生產領域依次深入。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以下簡稱“數實融合”)開始於消費領域,尤其是面對消費者的零售領域。之所以始於零售,是由於個人交易過程尤其是決策過程較為簡單。在通過支付平台解決信任問題後,商家對消費者的交易成本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這種形態的數實融合迅速發展,並對整個零售環節的商業組織帶來較大衝擊,原有組織結構解構或者重組,形成一種新的商業形態。如果說進軍消費領域是數實融合的上半場,那麼下半場就是進入生產領域,也就是面向商家。相比於“對消費者”模式,“對商家”模式在交易費用和交易環節上會發生很大變化,比如,交易費用將大幅提升、交易環節更加復雜。生產領域的數實融合值得深耕,而且能創造更大價值。
三是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預測技術、區塊鏈技術等在數實融合中的作用越來越強。時間序列預測從傳統的機器學習方法轉向基於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在效能優化方面具有很大潛力。例如,利用深度學習進行高頻模擬,能較為準確地預測和把握外部世界運轉狀況。基於去中心化特徵,區塊鏈技術在防止欺詐方面可以發揮較大作用,為降低交易成本和減少機會主義行為提供有利手段。
無論是消費領域還是生產過程,都有可能通過高度數字化實現信息打通,大幅減少採購、生產、銷售成本,優化業務流程,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或緩解市場盲目性問題。當數字經濟真正深度融入生產過程後,企業組織和供應鏈形態將會發生很大改變。
考察數實融合進程或階段,可以引入一個概念:實體經濟的數字化率。“不同階段適宜的數字化率”將有可能成為我們設定並為之努力的目標。
數實融合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製造業比重下降的情況。製造業比重過快下降固然要引起警覺,但也要避免一種傾向,即只把製造物品的部門叫作實體企業。現在實體經濟中真正有競爭力的,是被數字化改造過的企業。
除製造業以外,值得關注的另一部分是生產性服務業(包括信息與通信技術部門)。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合計占GDP的比重,或許能更準確地體現實體經濟的製造能力。這兩者不僅在邏輯上,而且在地理空間布局上緊密聯繫。從製造業數字化率角度來理解製造業發展,才更加切合實際,更有利於我們把握數實融合的真實境況。
未來經濟的主導形態
主持人: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是什麼,它與工業經濟有何區別?
劉尚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從歷史過程來觀察數字經濟,可以大體得出三個觀點。
第一,數字經濟是數字革命的成果。人類即將進入的數字文明,是在工業革命的基礎上產生的,但並不是工業革命的簡單延續,它已超越工業革命的邏輯。數字經濟呈現邊際收益遞增、邊際成本遞減的特徵,而工業經濟恰恰是邊際成本遞增、邊際收益遞減的,顯然其間的屬性差異是巨大的。
數字經濟是未來經濟的主導形態。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也將成為未來社會和未來政府的主導形態。從這個角度看,數字革命不能被簡單歸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不能僅僅從技術角度去理解它,要從文明革命的高度去認識它。農業經濟,用千年跨度看待才能見到其變化。工業經濟,用百年跨度就能觀察到顯著變化。數字經濟,十年跨度即發生重大變化。人類文明呈現加速發展態勢。現今,數字革命與數字文明正擺脫傳統主導經濟形態的舊軌道,走上另一條發展道路。應瞄准數字化,以數字化為主導,以工業化為基礎。一方面,工業化仍要繼續推進;另一方面,要看到此時工業化和數字化是叠加在一起的,不能刻板因循先工業化後數字化的升級路徑,而是要爭取實現跨越式發展。
數字經濟的核心是數字技術,其次是數據要素。數字技術有通用性,人工智能、算法各行業都能使用。數據要素具有非競爭性,大家可以共享,類似於公共產品,而與公共產品不同的是可以依據場景反覆開發利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都具有非實體性,比如虛擬製造技術的發展,讓研發、設計和試驗過程大大縮短,成本降低、質量提高。這種非實體性、虛擬性,帶來深度滲透、要素共享、跨界融合,由此,整個經濟社會的組織方式、生產生活方式都將以數字化方式存在。這種數字化方式是一種虛擬與實體的叠加,這種叠加態勢在工業社會從未有過。與這些特點相適應,在政策和治理層面應強調數據要素的流通共享。
第二,數字經濟發展過程實際上是各個產業數字化的過程,這意味著無論是農業、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要實現數字化。通過數字化,實現數字經濟新形態的“變身”,實現產業脫胎換骨的發展。
未來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和嶄新動能在於數字化。以數字經濟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就應像衡量工業化程度一樣衡量數字化程度,以此推動各產業向數字化軌道切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39.8%,這可以近似理解為我國經濟的數字化程度。各產業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意味著這一數字要達到90%甚至更高,直至實現全面數字化。
第三,各種數字平台是數字經濟的微觀基礎。平台企業是數字經濟的神經中樞,如同工廠之於工業經濟。要夯實數字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加快社會數字化以及政府數字化發展。經濟數字化、社會數字化、政府數字化互為條件,政府自身的數字化建設也要納入數字經濟總體發展模式去考量,在此過程中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此外,數字化的價值還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經濟組織方式,如研發、生產、營銷等方式發生根本改變。二是就業形態發生改變,工廠的勞動雇傭關係向勞務合作關係轉變。三是大大擴展了可交易的資源,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界限不再清晰。四是生活方式發生劇變,生活空間從物理時空擴展到虛擬時空,人們之間的交往方式和社會聯繫被徹底改變。這些新變化將會衍生出新的理念、新的規則、新的理論和新的經濟學。
發揮大企業創新引領作用
主持人:推動數實融合從企業或行業層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樊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按照三次產業劃分規定,數字技術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應該被視為第三產業的一部分。討論數字經濟、數實融合,實際上是在討論怎樣使數字技術企業更好為其他產業,特別是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服務,使這些產業實現數字化。
第一,實現數實融合,要考慮數字化成本問題。數字技術在電商、物流、廣告等領域應用發展很快,取得了較大成效,現在比較滯後的是製造業數字化。這當中存在很多具體問題,一方面,數字化轉型需要硬件支撐,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成本投入,而這種投入往往不是一次性的,且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數字化改造在一定意義上是以數字化和精細化為方向,是整個企業構架、組織形式的再造,這種轉型顯然也需要成本。
第二,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說是對生產企業的一種服務,在這一過程中,應該有專業化企業進行專業化服務,從實體企業需求出發,找到各種合理解決方案。製造業企業內部原本存在從事生產性服務的一些部門,但由於數字技術的發展,諸如工業設計、物流、運輸、倉儲以及信息服務部門等原先在企業內部的服務業逐步被分離出去,以專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形式存在。這種分工可以促進企業發展,提高整體產值,是有效益的一種改進。
考慮製造業比重,其實要把生產性服務業一起納入,按照大製造業的概念來計算。如果加上過去存在於企業內部被分離出去的生產性服務業,很多國家的製造業比重其實並沒有下降。理解這個概念的積極意義就在於明確數字應用、數字技術實際上是一種服務業,要服務製造業、服務農業,服務實體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