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表示,政府會優先保障本地工人就業,只會在人手極短缺及無法招聘足夠本地人手的行業,才會輸入外勞。筆者十分認同,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鑑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的外來勞工比例,位於全球前列位置,使當地勞動市場可因應經濟周期變化,作出靈敏調節。外來人力資源不單可在經濟暢旺時增加產量,亦為經濟下滑時作出緩衝,減低新加坡工人失去工作的風險。因應技術水平,新加坡人力部為外來工人發出不同類型的工作簽證。當中包括:專業人士、中等技術工人及非技術工人。他們也為外勞僱用比例設定上限,因應行業和簽證類型,企業的外來工人於僱員總數比例,不可超出指定上限。
此外,筆者建議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建造業青年實習計劃,鼓勵大灣區城市,包括香港在內的建築業企業參與,為本港青年提供建造業實習崗位,也是吸引青年人入行的途徑之一,長遠而言有助培育年輕建造業的人才。
(作者系重慶市政協委員、香港重慶總會副會長、香港房地產協會會員、香港地產及建造業關注組召集人趙式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