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治國理政紀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http://www.crntt.hk   2022-08-21 10:25:38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工作人員對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進行升級改造
  中評社北京8月21日電/據新華網報道,2021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撑,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我國從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第12位,開啓了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階段。

  ◆ 十年來,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

  ◆ 我國企業研發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達到76.6%,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683家企業進入2021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2500強。

  ◆ 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1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撑,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nextpage>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撑,推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十年來,從牢固樹立“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到下大力氣解決好“卡脖子”問題;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到推動科技領域不斷深化改革,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落地生效,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我國從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第12位,開啓了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階段。

  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從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國把創新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統攬科技事業發展全局,不斷探索規律、深化認識,對科技創新提出一系列新論斷、新要求,指明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方向,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新征程上,“創新”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頻詞。<nextpage>

  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圳坪山,新能源汽車生產車間忙碌紅火。2022年6月10日,比亞迪總市值突破1萬億元,成為首個市值破萬億元的中國汽車公司。緊緊依靠創新驅動發展,如今,比亞迪新能源商用車已銷往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400多個城市。

  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深圳建設5G、人工智能、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創新,是深圳最奪目的光芒。

  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一個企業如此,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也如此。

  十年來,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

  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在目標上,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在擺位上,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撑;在戰略上,我們持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路徑上,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的藍圖已經畫就,我們的科技創新事業在不斷向前發展。”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說。

  攻克“卡脖子”難題。盛夏的武漢東湖,流光溢彩,生機盎然。位於武漢市東南部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創建於1988年,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光穀”。

  這裡是中部地區科技創新的“搖籃”,全國第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此誕生。在這片500多平方公裡的創新熱土上,坐落著5家大學科技園、7個國家級創新中心、27家國家級孵化器……“半城山水半城湖”,湖光山色中孕育著無限的創新活力。<nextpage>

  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具有鮮明創新底色的科技型企業,脫胎於華中科技大學,主要業務為激光設備及等離子切割設備制造,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承擔激光行業內重點項目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我們將始終把創新作為頂層戰略,支持研發人員心無旁騖搞科研,在自主創新基礎上堅持產業鏈協同創新、生態圈融合創新。”該公司董事長馬新強說。

  解決“卡脖子”問題,關鍵靠自主創新。

  近年來,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我國在石油天然氣、基礎原材料、高端芯片、工業軟件、農作物種子、科學試驗用儀器設備、化學制劑等方面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加快突破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2022年上半年,中國科技創新重磅成果頻出。依托“中國天眼”FAST產出的一批原創成果集中發布:FAST中性氫譜綫測量星際磁場取得重大進展,首次揭示快速射電暴爆發率的完整能譜及其雙峰結構……“大國重器”高效運行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加速取得突破。

  國產量子計算軟硬件結合邁出重要一步。全新量子計算編程軟件——isQ-Core發布,并成功部署至世界領先的超導量子硬件平台,讓量子計算硬件設備的使用更便利、更高效。

  “四個面向”鎖定新目標。面對國際國內新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黨中央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為引領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新指針,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指導思想實現了從“三個面向”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個面向”的重大跨越。

  “四個面向”指導思想,既明確了主攻方向、確立了基本原則,又指明了關鍵重點、樹立了價值導向,具有很強的系統性、邏輯性和科學性。<nextpage>

  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跨越,高端產業取得新突破,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民生科技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國防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就。

  “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44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40%。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從嫦娥五號“上九天”,到“奮鬥者”號“下五洋”,從量子計算挺進科學前沿,到疫苗研發為人民健康安全織牢“保護網”,從基礎研究到高新應用技術研發……科技事業的發展,離不開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國家實驗室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穩步推進,中國特色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構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續提升,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重大科技突破中的作用更加凸顯。

  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悟空、墨子、慧眼等一批科學衛星提升我國空間科學國際競爭力;凝聚態物理、納米材料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研究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中國天眼”“人造太陽”等國際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為科研利器……<nextpage>

  近年來,中科院緊扣國家戰略需求,科研人員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產出了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重大創新成果,在保障國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術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與此同時,中科院瞄准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在衡量基礎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數”排名中,中科院已連續9年位列全球科教機構之首。2021年發布的全球“高被引學者”名單中,中國科學院194人次入選,蟬聯全球第2名,是2014年的4.2倍。

  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表示,中科院將進一步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作用,努力取得更多重大創新成果,為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貢獻。

  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北京時間2022年7月19日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小企業全球獎在瑞士日內瓦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部舉行了頒獎典禮,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數字PET產業團隊成為全球僅有的5個獲獎者之一。

  PET是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的簡稱,在腫瘤等重大疾病早期診斷、分期等方面獨具優勢。在有關部門支持下,華中科技大學數字PET成像技術迅速進入產業化進程,團隊相繼成功研發全球首台動物全數字PET和臨床全數字PET。首台臨床全數字PET至今已穩定運行近兩年,為數千名患者提前揪出癌症病灶。

  數字PET產業團隊,正是我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能力不斷提升的縮影。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研能力正在持續提升,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重大科技突破中的作用更加凸顯,不斷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著力攻破“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充分發揮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nextpage>

  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更緊密。支持有方向盤、無方向盤兩種模式,成本僅行業十分之一……在2022年7月21日舉辦的2022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第六代量產無人車——Apollo RT6首發亮相。

  根據規劃,Apollo RT6會於2023年率先在蘿蔔快跑上投入使用,可以在全國各地部署上萬輛。基於無人車成本的降低,百度測算未來打無人車要比現在打車便宜一半。

  “我們正處在技術創新的大周期中,新能源、太空探索、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新技術紛紛湧現。中國的科技發展一定會走到世界前沿。”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這條路需要很多“石塊”鋪就,百度願意成為其中的一塊鋪路石,在基礎研究、基礎技術和底層創新上貢獻力量。

  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十多年前的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投入的70%,上繳稅額由2012年的0.8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3萬億元。

  科技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企業研發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達到76.6%,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683家企業進入2021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2500強。

  科創中心引領輻射。走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腫瘤質子中心,直徑7米多的圓環形同步加速器“跑道”上,質子束正一圈圈加速,并精准照射到患者的腫瘤部位。

  這一治療癌症的新設備——首台國產質子治療示範裝置,是上海光源和轉化醫學兩個大科學設施“聯姻”的結晶。“瞄准最頂尖醫療科技,從原始創新突破到集成研究發展、產業應用,我們走了一條新路。”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院長寧光說。

  十年來,上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持續提升。上海光源開放多年來,這台“超級顯微鏡”服務了3萬多名國內外用戶;地下深處,硬X射綫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正加緊建設,將推動我國光子科學從“跟隨”邁向“引領”……如今,上海在用在建的大科學設施已有14個,居全國首位。<nextpage>

  不僅上海,北京、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引領輻射作用也在不斷增強。這三地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和全社會研發投入均占全國的30%以上。北京、上海技術交易合同中分別有70%和50%輸出到外地。

  【科技體制改革走深走實】

  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深化改革的領域,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如同“車之雙輪”“鳥之兩翼”。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硬招實招不斷落地。中央深改委共審議20多個科技領域的重大改革方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部署的143項改革任務已經全面完成,支撑全面創新的制度性、基礎性框架基本建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一些長期沒有解決的重點難點和堵點問題取得突破。

  夯實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體制順、機制活,則人才聚、事業興。

  實施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基於信任的科技項目和經費的管理制度;樹立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大幅度增強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力度;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三評”改革有序展開,探索了分類評價的實現路徑……一系列人才制度改革,讓科研人員從繁瑣的事務中、從不合理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脫出來。

  當前,我國已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學科體系和最大規模的人才體系,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500萬人年以上,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nextpage>

  我國基礎研究人員、重點產業領域人才和企業內科研人才隊伍不斷擴大。高層次人才隊伍年輕化,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在科技創新第一綫“冒尖”,逐步成為科研主力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科研人員占比超過80%,通過2021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青年科學家項目300餘個。

  “揭榜掛帥”提升績效。7月20日,2022年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在北京啓動。

  除“公開海選”外,今年科技部首次以榜單形式“揭榜掛帥”,聚焦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綠色技術等3大重點領域,提出了免疫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碳基半導體、量子計算與測量和脫碳固碳技術4個顛覆性技術方向,面向社會重點征集具備顛覆性、突破性的技術解決方案。

  “舉辦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就是要搭建氛圍寬鬆的展示交流平台。”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主任賈敬敦說。

  近年來,為支持科學家大膽探索,我國對重大科研任務實行了“揭榜掛帥”和“賽馬”制,對前沿探索項目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啓動顛覆性技術專項,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普遍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讓更多的青年科學家當領軍、挑大梁,賦予科學家更大的技術路綫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

  科技部資管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還將在更大範圍內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給青年科研人員創造更多機會組織實施國家目標導向的重大研發任務。根據領域和專項特點,鼓勵青年科學家大膽探索更具創新性和顛覆性的新方法、新路徑。

  放權、鬆綁、減負。2015年,我國修訂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將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使用權下放給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nextpage>

  此後,財政稅收、幹部人事、科研管理等方面配套政策陸續出台,各科研單位紛紛制定相應規則,大幅度提高科研人員的收益分享比例,極大激發了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為進一步激發創新動力,我國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綫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202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幹意見》,進一步給科研人員“鬆綁”“減負”。

  江西出台科技計劃項目“包幹制”試點改革實施方案,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提升創新績效;安徽出台相關行動方案,提出“賦權放權、寬容失敗、盡職免責”,持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政策;甘肅出台創新政策,指導創新主體用好用活政策……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各地持續探路激發創新活力的更多可能性,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果。

  “科技體制改革最鮮明的特征,就是最大限度激發科研人員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王志剛表示,下一步,我們要堅持改革,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不斷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支撑引領經濟社會、國家安全、人民健康等方面的提升。

  發展永無止境,創新勇攀高峰。奮進新征程,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科技創新大有可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圍繞國家確定的發展方向扎扎實實推進科技創新,匯聚起創新發展的磅礴偉力,就一定能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