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吳必虎:讓古道文化“活”起來
http://www.crntt.hk   2022-08-12 09:47:34
  中評社北京8月12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以古道遺址為基石,依托現有自然文化資源,對古道文化進行全方位、情景化挖掘和復現,這種做法不斷吸引著八方遊客,讓一度沉寂的古道文化“活”了起來。

  伴隨文旅融合、文體融合、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人們不斷創新古道文化的“打開方式”和體驗方式,古道也在一次次的跨界融合中煥發新的樣貌。

  古道研學兼有文化體驗與自然教育的意義,也兼具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成為近年來盤活古道文化的探索方向之一。古道文化是一座富礦,正等待著我們繼續科學保護、深入挖掘、創新轉化。

  我國幅員廣袤、歷史悠久,縱橫千萬里、上下五千年,形成了豐富的古道文化遺產。其中既包括連通國內不同地區的茶馬古道、秦巴古道、秦直道、川鹽古道,也包括連接中外的絲綢之路、萬里茶道,等等。這些古道對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自19世紀末起,隨著近現代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這些古道逐漸失去交通基礎設施之用,但作為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作為文化線路遺產旅遊的載體,在文旅深度融合的今天,古道正閃現出新的文化光彩。

  保護古道遺址,復現歷史風貌

  古道遺址多位於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帶,因此往往保存著古老的樣貌。踏上長滿青苔的舊石板路面,摩挲布滿歲月感的道側枝幹,恍如穿過歲月的煙塵,與古道上走過的古人相逢:張騫、李白、徐霞客……以古道遺址為基石,依托現有自然文化資源,對古道文化進行全方位、情景化挖掘和復現,讓今人在行走中感受歷史的腳步,是當前讓古道文化“活”起來的有效路徑之一。

  茶馬古道位於我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方式,自唐宋以來使用了1000多年,是歷史上經濟文化交流要道。隨著現代交通興起,茶馬古道逐漸失去昔日的地位與功能,但作為歷史見證、作為珍貴文化遺產依然熠熠生輝。2013年,分布在西南多省區內的茶馬古道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涵蓋保存完好的24段、300多公里古道路段,沿線村落、客棧、商號、古茶園共計150多個。普洱茶馬古道旅遊景區以茶馬古道遺址為基石,力求從建築景觀、民俗展現、情景演繹等多個方面對茶馬古道進行復原和活化。其中從茶庵塘至磨黑段的12公里茶馬古道是最早被修復的路段。古道沿線上的那柯裡建成了第一個茶馬古道文化小鎮。當地人傳承普洱茶製作技藝,在寨子裡建起非遺技藝體驗中心,遊客可以動手做一餅屬於自己的普洱茶,親身體驗茶馬古道的魅力。整個旅遊景區對歷史情景的復現與還原,有助於人們進一步瞭解古道遺址和這一文化線路,感受昔日馬幫旅途的艱辛和不畏艱險的精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