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2021年9月3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時光荏苒,年輕的北交所即將滿一周歲,它的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
截至7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達104家,總市值1888億元,合格投資者數量近510萬戶,日均成交近11億元。當下,北交所市場利好不斷,第二批北交所主題基金獲批、取消公募基金投資精選層比例限制,原精選層基金投資北交所渠道大開,增量“活水”持續流入,無疑是“及時雨、錦上花”。
有人說,北交所為創新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提供了最確定性之路;也有人認為“面多水少”,當前北交所的估值和流動性令人失望。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如何理性看待北交所進入戰略發展時間窗口期?
與滬深市場的三個不同
創新型中小企業幾乎都有一個“資本夢”,就是能夠登陸資本市場、公開發行自己公司的股票或者債券,為公司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讓中小企業實現夢想增加了一條途徑。
今年上半年,在外圍市場波動、疫情反覆的大環境下,北交所市場實現了平穩運行,基礎制度經受住了檢驗,改革實現了良好開局,呈現出結構性向好態勢,市場特色、亮點逐步顯現。
發行上市便捷快速。北交所同步試點註冊制,由交易所承擔審核主體責任,證監會履行註冊程序。上市審核依托於新三板與北交所一體化發展、層層遞進的結構,掛牌准入、持續監管和上市審核各個環節協同打通,發行上市更快速、預期更明確。從受理到註冊,北交所平均用時140余天,最短從受理到上會用時僅37天。
服務對象精準包容。企業只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市場定位均可申報北交所,既支持科技創新,也支持模式創新、產品創新。上市企業中,既包括長虹能源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包括很多具有創新特徵的傳統行業企業;既有利潤過億的大型成熟企業,也有尚未盈利的生物醫藥初創企業,體現出多元化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