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5日電/據新京報報導,由於糧食在加工、運輸、儲存等各個環節都有可能發生變化,這個行業不可避免存在著大量的爭議和糾紛。8月4日,“糧食行業爭議解決機制項目啟動會”在京舉行,立足行業特點,綜合利用訴訟、仲裁與調解多元化方式解決行業爭議存在的多重困境,同時也開創了省級糧食協會與仲裁委合作的先河。
啟動會由北京市糧食行業協會、北京仲裁委員會主辦,北京市京悅律師事務所協辦。會議邀請了北京市糧食行業協會會員單位、仲裁專家及律師界代表,共同探討糧食行業更加獨立、公正、專業、高效解決爭議的實踐路徑。
我國糧食行業爭議解決面臨重重困境
糧食行業存在哪些爭議和糾紛,此前的解決方式存在哪些難題?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任智表示,我國糧食加工、運輸、貿易等各領域、多環節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大量的爭議和糾紛。這是由於糧食在收購、運輸、儲存等各環節,其性狀會不斷發生變化,“舉個例子,當糧食性狀發生變化後,如何去判斷它的質量是否還符合原合同的約定?這也是這個行業存在的特殊性。”北京仲裁委員會、北京國際仲裁中心秘書長林志煒說。
“糧油企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學會保障自身權益,提前評估好爭議解決方式。希望大家積極參與到項目中去。”任智說,“這項任務必將是協會踐行法制精神的具體舉措。”
北京作為特大型糧食銷區,糧食企業發展迅速,僅京糧糧貿集團經營規模就超過二百億元。北京市糧食行業協會會長宋春伶介紹,由於糧食貿易業務交易量巨大,交易環節復雜,資金需求量大,合同履行地大多數在外埠,交易主體資質、信譽和經濟實力參差不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法律風險事件時有發生。然而,出現了爭議和糾紛後,絕大多數企業習慣到法院打官司。
但訴訟存在著程序嚴格、耗時長、對抗性強等特點。近年來受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法院案件數量增大、執行難度加大等情況時有發生。“有的案件拖上二三年,甚至五年以上結案,法院執行難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企業在訴訟中,付出人力、財力,給當事人和企業負責人造成了壓力。”宋春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