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來源:新京報) |
中評社北京8月3日電/據新京報報導,8月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在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峰會上發表了題為《能源的故事和雙碳目標》的演講。
杜祥琬在演講中從人類社會對薪柴、木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數次發現談起,介紹了人類社會隨著各類能源使用而發生的劇變。他表示,要正確認識我國能源資源禀賦,目前我國已開發的可再生能源還不到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十分之一,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就雙碳目標的意義,杜祥琬提出,這是順應綠色發展時代潮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保持戰略定力。
杜祥琬也表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面臨著減排幅度大、轉型任務重、時間窗口緊等諸多挑戰,為此,他提出了節約提效優先戰略等八大戰略。杜祥琬認為,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科學轉型過程,我們要先立後破,把好事辦好,深刻推動經濟、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正確認識我國能源資源禀賦
杜祥琬從人類社會對薪柴、木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數次發現談起,介紹了人類社會隨著新型能源使用而發生的劇變。杜祥琬提出,傳統化石能源猶如一把雙刃劍,在為人類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提出了高效、潔淨利用的挑戰,“在我國的一次能源中,煤炭是第一貢獻者,所以首先要做好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從長遠看,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也是對它的根本制約,人類需要早做準備”。
具體到我國的能源情況,杜祥琬在演講中表示,需要正確認識我國能源資源禀賦。他說,一提起我國的能源資源禀賦,通常會聽到“富煤、缺油、少氣”這六個字,僅就化石能源而言,這樣總結尚且說得過去,然而卻忽視了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國能源資源禀賦的重要組成部分。
杜祥琬表示,我國擁有非常豐富的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並可通過現代工業化手段進行利用。古有水車灌溉農田,現如今,水電行業已逐步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產業;在古代,秸秆既是燃料也是牲畜的飼料,而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農村常見的農林秸秆、畜禽糞污等有機廢棄物,轉變為了纖維素乙醇、生物天然氣、有機肥料、清潔電力等各類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