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開發的可再生能源還不到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十分之一。”杜祥琬指出,能源低碳轉型,要讓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越來越高,我國擁有豐厚的資源基礎,祗有強調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大力地發展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
風光等新型能源雖好,但存在波動性、隨機性、間歇性的缺陷,會導致電網供應出現不穩定。就此,杜祥琬表示,需要將風光與儲能技術相結合,與智能電網相結合,要讓新型電力系統不僅安全可靠,並且經濟可行、綠色低碳。
非化石能源除了可再生能源外,還包括核能。杜祥琬在演講中介紹,二十世紀初,人們瞭解到了核的結構與核反應,有了核裂變、核聚變的概念。目前核能發電在中國電力生產中僅占4.9%,今後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杜祥琬表示,未來一次能源的主流均可概括為兩種類型的核聚變,一類是太陽上的核聚變,即太陽能。廣義的太陽能包括光伏、光熱,實際上,風能、生物質能也都來自於太陽能。這些能源是清潔、低碳且可再生的;第二類為地球上的受控核聚變,也稱為人造太陽,目前已做出實際貢獻的核能是基於核裂變反應堆的核電站,業內正在突破人造太陽受控核聚變。
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保持戰略定力
杜祥琬表示,碳達峰、碳中和是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目標,是順應綠色發展時代潮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驅動我國實現技術創新和發展轉型,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必然要求,是縮小與主要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差距的歷史機遇。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我國積極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將對保護地球家園做出重要貢獻。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保持戰略定力。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面臨著減排幅度大、轉型任務重、時間窗口緊等諸多挑戰。”杜祥琬介紹道,2020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3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7%。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116億噸,其中,能源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約101億噸,占全球能源活動排放量的30%左右。我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已達10噸,是全球人均水平的約1.4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大於7噸,是全球人均平均水平的1.4倍,已超過英、法等發達國家。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還將驅動能源消費不斷增長,溫室氣體還會有一定的增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