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通脹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http://www.crntt.hk   2022-08-01 08:25:46
  中評社北京8月1日電/過去一年,全球通貨膨脹率從不足2%上升到超過6%,創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國通脹更是創40年來新高。通脹涉及全球90%的經濟體,包括幾乎所有發達經濟體以及大多數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通脹升溫透視出發達經濟體背後因素

  主持人:請簡述本輪全球通脹情況並分析形成原因。

  湯鐸鐸(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2022年,全球通脹形勢陡然升溫。截至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大於10%的經濟體超過40個,大於5%的經濟體超過80個。其中,5月份黎巴嫩和委內瑞拉的CPI同比漲幅分別高達211%和167%,土耳其為61%,阿根廷為45%,都處在高位。從主要發達經濟體看,6月份美國CPI同比上漲9.1%,歐元區為8.6%,日本為2.4%。我國6月份CPI同比上漲2.5%,處在比較穩定的狀態。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全球目前CPI低於3%的經濟體不足20個。

  全球通脹升溫引起各方普遍擔憂。6月21日,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克里斯蒂安•索英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採訪時指出,通貨膨脹是其最擔心的問題,是全球經濟的最大毒藥。6月24日,在美國2022年第四條款磋商新聞發布會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表示,應對通貨膨脹是美國政府目前首要任務,避免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道路是狹窄的。6月21日,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在社交媒體發聲,認為在不造成經濟疲軟的情況下,美聯儲沒有任何辦法對抗通貨膨脹,從長期來看,美聯儲很可能會走一條中間路線,採取“滯脹”的方式。

  很多研究從供需兩方面出發,指出本輪通脹的直接原因:一是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衝突等導致的供應鏈危機,使全球經濟供給側出現短缺;二是主要經濟體的量化寬鬆和財政救助政策,使全球經濟的需求側出現膨脹。

  然而,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當前通脹,要從更長時段進行分析,也要注意發達經濟體政策背後的真正意圖。

  首先,當前發達經濟體的高通脹,是前期其政府為應對“高低不平”經濟困局而作出主動政策調整的結果。二戰以後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存在一個70年左右的杠杆—利率周期。周期頂部的主要特徵是高杠杆、低利率和不平等,可稱之為“高低不平”的經濟困局。上輪周期的頂點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其平穩過渡得益於戰後繁榮和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30多年裡政府完成了去杠杆,利率也飈升到高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同時獲得巨大空間,貧富分化也大為緩和。從里根—撒切爾時期開始的30多年裡,寬鬆的貨幣政策一步步壓低利率,寬鬆的財政政策使政府負債累累,在宏觀經濟政策空間消耗殆盡之際,貧富差距也再次拉大,從而又一次進入“高低不平”的困局。

  當前無論是供給側的供應鏈危機,還是需求側膨脹,很大程度上都是發達經濟體實施財政政策主導和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宏觀政策,以及改變貿易和投資政策,強行擴展政策空間的結果。高通脹意味著新一輪調整已開啟,通脹和利率只是指示器,真正重要的調整是政府債務能不能消減,貧富差距能不能彌合,這些調整都需要付出時間和成本。

  其次,溫和通脹是化解當前經濟困局的有效手段,發達經濟體政策當局實際上一直在誘導甚至放任通脹的出現和惡化。在2021年美國通脹初露端倪之際,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屢次表示通脹是暫時的,不足為慮,在通脹持續惡化後不得不收回這一說法,被認為缺乏經濟判斷力。通脹形勢惡化後,傑羅姆•鮑威爾與各方溝通時屢次出現觀點的轉向和模糊,被認為左右搖擺、不夠堅定。各方普遍認為,就目前的通脹形勢而論,美聯儲無疑行動過慢,要對通脹的升溫和惡化負責,美聯儲也一直被指責“落後於形勢”。近期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也主動認錯,承認自己此前對通脹形勢判斷有誤。

  美聯儲主席和美財長的表現,與陡然升溫的全球通脹相映成趣,也體現出當前通脹背後的復雜成因。從實際結果看,在通脹尚未形成和初露苗頭的時候,主要發達經濟體誘導甚至縱容通脹。而在通脹已經比較嚴重的時候,主要發達經濟體則表現出非常高的忍耐力,遲遲不開啟緊縮進程。直到近幾個月,主要央行才先後表現出抑制通脹的姿態。正如美聯儲在其2022年6月份《貨幣政策報告》中透露的:“通脹預期的上升對日本和歐元區等近幾十年來通脹持續低於目標的經濟體來說可能是一種可喜的發展。”其實,同樣的評論也完全適合美國,可以解釋美國當局面對通脹時的反常行為。

  揆諸歷史,本輪始於美國的全球通貨膨脹,為40多年來所僅見。主要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國出現明顯通脹,勢必引發其宏觀經濟政策的一系列調整,而這又會對全球經濟造成較大影響,值得密切關注。

  美日歐貨幣政策分化加劇局勢復雜性

  主持人:全球通脹壓力加劇,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立場如何,採取了哪些應對策略?

  張茉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全球遭遇高通貨膨脹,主要央行迅速加息,範圍之大創下20年未見。在過去3個月裡,全球央行近70次上調關鍵利率水平,創歷年之最。然而,囿於不同的通脹形勢與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等因素,美日歐三大央行政策調整的節奏與力度出現顯著分化,恐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金融局勢的復雜性和不可預知性風險。

  當前,通脹成為美國經濟的頭號大敵,美國通脹的頑固性也遠超預期。2021年2月份,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大學教授薩默斯撰文警告,美國大規模財政貨幣刺激政策可能引發“一代人未曾見過的通脹壓力”,美國需快速調整財政和貨幣政策以應對通脹風險。然而,拜登政府和美聯儲屢次用“通脹暫時論”淡化風險。事實證明“通脹暫時論”是嚴重的誤判。美國通脹已經連續13個月超過5%,連續4個月超過8%,而6月份更是飈升至9.1%,創下40多年來新高。為遏制通脹飈升,美聯儲作出歷史性決定,宣布加息75個基點,為28年來最大幅度,並強調將持續行動,加息到超過中性利率水平,直到通脹明顯下降為止,但其政策調整已遠遠落後於通脹形勢。

  在通脹壓力下,全球掀起一輪加息潮。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士央行、韓國央行等陸續跟隨美聯儲加息腳步,採取激進的緊縮政策。6月16日,英國央行加息25個基點,將政策利率提高至1.25%,這是2009年1月份英國經濟受到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以來的最高水平。7月13日,韓國央行宣布加息50個基點,將基準利率從1.75%上調至2.25%,這是韓國歷史上首次一次性加息50個基點。同日,新西蘭央行宣布加息50個基點,這是該行今年以來連續第三次加息50個基點。瑞士央行也加入全球貨幣緊縮政策的行列,15年來首次提高政策利率。加拿大央行更是一次性大幅加息100個基點,將基準利率上調至2.5%,高於市場預期75個基點。

  然而,並非所有發達經濟體在貨幣政策調整上都緊跟美聯儲節奏,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在貨幣政策立場上就與之出現明顯差異。當前,歐洲通脹形勢空前嚴峻,6月份歐元區19個國家的通脹率飈升至8.6%,這也是自1999年引入共同貨幣作為記賬貨幣以來,歐元區錄得的通貨膨脹率最高水平。時隔數月,歐洲央行才啟動加息進程,宣布加息50個基點,結束了8年負利率時代,但同時還公布了一項購買歐洲最脆弱經濟體債務的新計劃,以尋求在應對通脹急升和經濟增長放緩雙重威脅的同時保護歐元區貨幣聯盟。

  事實上,此前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在歐洲央行官網發表題為《歐元區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文章,明確表示歐洲央行將在今年7月份舉行的貨幣政策會議上決定加息節奏,並可能在9月底之前退出負利率,結束資產淨購買計劃,這是歐洲央行首次對外發出明確的加息信號。不過,歐洲當前所處的政治經濟困境決定了歐洲央行恐難“激進”加息。一方面,能源依賴是歐洲的致命弱點。由於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的高昂進口價格,德國出現自1991年以來的首次貿易逆差,加息抗通脹勢在必行。另一方面,為規避經濟下行風險,歐洲央行無意過快加息。

  受制於俄烏衝突帶來的能源危機加大經濟衰退風險,以及歐洲央行與美聯儲貨幣政策差異,美歐利差持續擴大,這也導致今年以來,作為歐洲統一貨幣的歐元兌美元匯率跌幅超過8%,甚至歷史性地跌至與美元平價。而一旦俄羅斯切斷天然氣供應,歐洲陷入嚴重的衰退幾乎“板上釘釘”,歐元匯率將繼續下跌,這將成為歐洲央行貨幣政策下一步轉向的風向標。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