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當前中國國民黨兩岸政策面臨的結構性矛盾及效果評析
http://www.crntt.hk   2022-09-08 00:18:22
 
  (五)對發展兩岸關係相當謹慎低調冷處理

  江啟臣時期主張啟動和大陸社會對話、重振台灣的中華歷史文化教育等工程,並發起“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作為兩岸前途的“國是論壇”,但其很多主張並未進行實踐,就隨著其短暫任期而倉促收場。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暗批,看不懂黨中央的“九二共識認知”,並拋出未來黨主席應恢復、強化2005年“連胡會”“五項共同願景”,續辦已中斷的國共論壇及海峽論壇。朱立倫甫一上任國民黨主席,即成立“兩岸事務工作小組”,用於重新恢復兩岸的溝通管道與交流平臺,由朱立倫召集具備對兩岸事務工作經驗的黨內同志及外部專家學者,以推進相關工作,這一做法值得肯定,但將近一年來卻並未有做出實質工作,在去年第13屆海峽論壇開幕式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以事先錄影的方式向海峽論壇發表談話,但未直接提及“九二共識”。今年第14屆海峽論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我是以誠心誠意的方式”,希望兩岸能夠持續交流,能夠對話,能夠和平,但國民黨也僅派副主席夏立言視訊參加。朱立倫雖在選前和就任後都表達對美國和對大陸溝通相同重要,但以朱上任近兩個月來的模式分析未必如此。在對美溝通上,朱立倫火速啟動,訪美期間國民黨駐美代表處揭牌成立,而對大陸的交流則低調進行,政黨間的交流互動則遇冷,宣揚持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張不過流於表面。

  二、中國國民黨兩岸政策面臨的結構性矛盾

  目前國民黨兩岸政策出現亂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與長期以來國民黨面臨的內外部結構性壓力密不可分。國民黨從蔣經國主政時期開始,歷經李登輝時期、連戰時期、馬英九時期(包括吳伯雄),以至之後的朱立倫、洪秀柱、吳敦義、江啟臣等黨主席,再到如今重新回爐的朱立倫,整體觀察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過去稱之為大陸政策)制定都與當時的島內外政治環境變化尤其是兩岸關係的發展演進相互影響,甚至更多時候是一種被動應對,而這也與國民黨在不同時期的政黨適應性發展緊密關聯。故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深受內外部因素互動制約影響。

  (一)內部因素

  1、政黨屬性的改變,從革命性政黨過渡為選舉性政黨

  台灣民主化轉型開啟之後,國民黨為適應島內外的政治形勢發展,尤其台灣地區進入“全民選舉社會”的變化,主動進行政黨適應性調整,在政黨轉型方面,台灣學者鄭敦仁認為,國民黨將自己從“列寧式的革命性政黨”,逐漸轉型至選舉導向的群眾性政黨。〔17〕從此以後,國民黨一步步淪為了所謂選舉機器,現代政黨為獲取政治資源,謀求選舉利益無可厚非,但為了一時的選舉結果,國民黨不斷丟失政黨核心理念,作為民族主義政黨卻將追求國家統一的核心意識形態拋諸腦後。這一特性,從馬英九主政時期就開始,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始終以“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為主軸,既反對“台獨”,也不主張兩岸儘快實現統一,其政策實質是避開“急統”和“急獨”的爭議,試圖走一條儘量符合各方利益的“維持現狀”的中間路線,以換取島內民眾的最大支持,實現選票利益最大化。長久以來國民黨內存在嚴重的新舊政黨屬性的結構性矛盾,組織機制、政黨運作、動員模式、政黨文化等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大大制約著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以及政黨的未來發展。

  2、黨中央政治權威急劇下降,對地方諸侯控制能力不足

  國民黨一直以來的政黨文化特徵之一就是習慣於政治強人主導,通過黨中央的政治權威控制地方勢力,當然這與國民黨在黨國體制之下的政治結構有巨大關係,但隨著步入民主化社會,國民黨中央壟斷政治資源的局面被逐漸打破,政治強人不再,加之馬英九之後,國民黨失去執政權,在幾次選舉中接連敗選。在民進黨不斷追殺之下,龐大黨產資源也被凍結,面臨嚴峻的財務危機,行政資源銳減而又失去金脈的黨中央根本無法有效控制國民黨地方勢力。黨中央政治權威急劇下降,兩岸政策很難被地方無條件接受,在選舉社會面前,地方諸侯都為了選舉利益,對民意有爭議的政治主張避而遠之,“九二共識”本是國民黨處理兩岸關係最重要的政治基礎,但諸如新北市長侯友宜、台中市長盧秀燕等地方諸侯總是避而不談,刻意躲避,與黨中央保持距離,其他人有樣學樣。黨內深藍勢力與本土勢力勢如水火,針對兩岸路線雙方勢力相互齟齬,黨中央政治論述荒腔走板,避實就虛,政黨內部對政治路線都無法達成基本共識,如何讓支持者信服跟隨?最終導致總有不同雜音出現,黨中央一錘定音的時代已然一去不復返,極度弱勢的黨中央,根本難以整合全黨戰力。

  3、傳統意識形態論述與現實社會的矛盾導致政黨動員能力的失敗

  國民黨作為近代史上的一個典型的民族主義政黨,長期以來是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視為圭臬,其中國民族主義(或中華民族主義)當是其最重要的核心意識形態。國民黨到台灣後,兩蔣時期尚能堅守民族主義立場,不斷維護國家主權與追求國家統一。但是國民黨去台以後也同時進行“反共”教育,即使到現在,由於兩岸敵對狀態沒有解決,“反共”的思維仍盤據在不少藍營人士的認知中。張亞中指出,“反共不反中”的思想,也反過來對國民黨很多人產生了影響,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國民黨,有不少人不願意談“統一”或“中國”。〔18〕隨著台灣內外形勢的風雲突變,國民黨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不斷衰落,在台灣民族主義的多重衝擊之下,加之李登輝對國民黨的自殺式改造,導致國民黨一方面無法適應台灣社會急遽變化的台灣主體意識猛烈發展的民意變化,另一方面在黨內也出現新舊意識形態相互爭鋒的混亂狀態,最終引發國民黨政黨動員能力的不斷失敗,既無法有效動員藍營支持者,也吸引不了年輕選民,當然國民黨在年輕選民中支持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與國民黨政黨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以及政治競爭對手的惡意操作密切相關。最終呈現為,國民黨內主政者不斷宣揚所謂“維持現狀”,對於兩岸統一忌諱莫深,直接引發了島內支持兩岸統一的深藍民眾的不滿,也逐漸使得大陸對其是否仍然堅持追求兩岸統一的政治立場充滿疑慮。

  (二)外部因素

  1、政治話語權的丟失:被民進黨主導話語權

  長期以來,國民黨在主導政治議題方面處處露怯,根本難以成功動員民眾。島內媒體藍營掌控也不佔優勢,主導社會輿論方面與善於操縱議題的民進黨相比則顯得相形見絀。過去一段時期以來,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逐漸喪失話語權,主要的癥結點在於,民進黨把“九二共識”扭曲為“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國民黨並沒有把既有的兩岸政策立場講明,又隨波逐流附和民進黨的一些主張,導致逐漸失去民眾的信任,尤其令藍營支持者失望,而蔡英文反而成功搶佔了往中間靠攏的位置,國民黨面對相關情勢的轉變,毫無應變之力,在兩岸論述上又無法站穩既有立場,以致喪失兩岸議題的話語權。

  2、政治生態的演變:國民黨政治勢力逐漸萎縮

  自從2016年國民黨失去執政權以來,歷經之後的多次選舉,國民黨接連敗選,國民黨的政治勢力在島內政治版圖中越來越小,綠大藍小的政治格局愈演愈烈,民進黨挾全面執政的優勢,國民黨的發展深陷結構性困境之中。當前國民黨在“四大公投”以及“林昶佐罷免案”、台中第二選區“立委”補選中接連敗選,整個黨內士氣低迷,國民黨的政黨形象再度遭遇重大危機,若其黨機器不能積極調整策略並且有效改變作為,則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年底“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各候選人的包袱並拖累選情,未來發展前景堪憂。〔19〕在此情況下,國民黨衹能屈從於所謂島內民意,為了選舉利益在兩岸政策上來回搖擺。

  3、美國因素:傳統親美力量在黨內根深蒂固

  台灣問題產生以來,最大的國際干擾因素就是美國。長期以來,美國都意圖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透過在台灣的代理人“獨台”與“台獨”勢力,阻撓、拖延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企圖使兩岸的分離長期化、固定化。美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以及文化意識形態乃至價值觀等方面也深刻影響台灣社會,台灣朝野主要政黨親美立場根深蒂固,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也一大半都是所謂“親美派”。前“立委”蔡正元認為,朱立倫從政以來都是親美,但也不至於反中,目前看來朱此作法完全是選舉考量。國民黨的年輕選民支持度相對低,危及到國民黨未來,朱立倫要解決被外界扣上所謂親中政黨標籤的唯一方式,就是用親美政黨形象來取代。〔20〕故而,國民黨在兩岸政策上遠離大陸,可以看作是黨內親美勢力的反彈,在美國打“台灣牌”力度越來越大的情勢下,國民黨想要獲得美國的支持,以有利於在島內與民進黨的競爭,但是否能如期所願,則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三、中國國民黨兩岸政策產生的負面後果

  (一)國民黨丟失兩岸政策的優勢很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進一步引發黨內兩岸政策路線的分裂

  朱立倫在2015年國民黨主席補選中以99.61%的史上最高得票率當選主席,而2021年第二次當選僅以45.78%的低得票率過關,緊隨其後的張亞中得票率高達32.59%,他作為一個學者在黨內沒有資源卻能夠攪動如此大的浪很不容易,這也代表了國民黨內存在很大的一股力量想要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並且主張統一、反對“台獨”。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訪美期間發表“親美反共”言論,備受輿論質疑和批評,海外的一批中國國民黨黨員深感失望甚至憤怒,海外中國國民黨聯盟共同主席謝宗煌和張學海,已經分別辭去了中國國民黨美西南支部主委和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的職務。朱立倫被黨內質疑要調整國民黨為“親美反共”路線,加上縣市長提名作業的諸多紛亂,馬英九、洪秀柱等大佬都不買帳,藍營內部傳出反朱勢力已在醞釀,要在年底的“九合一”選舉結果後算總帳。大陸學者劉相平等認為,棄、留“九二共識”之爭,為國民黨將來的路線鬥爭留下了伏筆,甚至給國民黨埋下了分裂的種子。如果國民黨擱置、放棄“九二共識”,意味著國民黨不再認定“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也不再“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這嚴重背離了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也表明國民黨不再是一個以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為宗旨的政黨。這不但直接降低國民黨的歷史地位,也給黨內路線鬥爭埋下伏筆,當衝突的能量積纍到一定程度,國民黨就會分裂。〔21〕當今國民黨在兩岸政策上的一步步倒退,無疑給今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也給未來兩岸和平統一帶來重大隱憂。在此形勢之下,國民黨如果不能審時度勢,因應兩岸關係的新局面,對大陸釋出的善意作出積極回應,將會不斷失去在兩岸關係方面的優勢,終將被自己的傳統支持者所拋棄,極可能引發國民黨的再次分裂。

  (二)國民黨一味迎合島內中間選民、青年選民,但得罪經濟選民和深藍選民,將導致政黨支持基礎進一步萎縮

  卡特爾政黨理論(cartel party theory)認為,隨著大眾傳播媒體的興起,政治溝通與動員形態的轉變,政黨角色由意識形態的宣導者與動員者,逐漸轉型為眾趨民意的追隨者,藉以擴大自身的生存空間。這種模式可統稱之為理性選擇模式,也就是政黨的政策主張會隨著政黨目標而隨時調整。〔22〕日前國民黨智庫公佈民調稱,37%受訪民眾認為“不應以‘九二共識’為基礎與大陸開展對話”。政黨根據形勢的發展進行相應的適應性調整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但對形勢誤判病急亂投醫則可能導致更大的失敗。有分析認為,國民黨大陸政策倒退,是因為國民黨對形勢的判斷出現重大迷思,具體而言:(1)認為放棄“九二共識”就能贏得選舉勝利,重新奪回“執政權”;(2)迷信“主流民意”,誤以為可以因此東山再起;(3)僕從於外部環境,“心由境轉”,喪失自己的主體性;(4)“甩鍋”、指責大陸,企圖以此重新“站起來”。〔23〕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認為,所謂“英雄造時勢”,當年連胡會也是在重重壓力下達成,並建立五項願景,從而開創馬政府執政八年和平穩定、互利互惠的時勢。連勝文強調,國民黨主席應該要能挺住抹紅,“做這份工作註定會受傷”,但不能放棄堅持正確的目標。〔24〕國民黨一味迎合所謂被民進黨建構塑造的“抗中保台”民意是相當不智的選擇,需要清楚的是,台灣社會主流民意仍然是求安定、求和平,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國民黨如果為了怕被所謂“抹紅”而刻意“遠陸”,擱置“九二共識”,丟掉處理兩岸關係的優勢,衹能正中民進黨下懷。

  隨著過去長久支持國民黨的中老年人逐漸凋零,台灣的選民結構也正在轉變,國民黨要爭取中間選民、年輕選民的支持顯得更加迫切。然而國民黨的致命傷正是缺乏對年輕族群的吸引力,因此國民黨也不斷尋求年輕族群的支持。但是在近幾十年的“獨化”教育與“反中”宣傳之下,相當一部分不明真相的年輕人極易被政治動員起來,這與國民黨主張的堅持“九二共識”的兩岸政策主張有著內在的對立性。在民進黨營造的“反中保台”、崇尚“美式自由民主”價值觀的民意結構下,國民黨為了想盡辦法迎合該群體,也不斷宣揚所謂“親美保台”“對抗共產制度”等聲調。然而台灣學者楊泰順指出,國民黨最大問題是太迷信中間選民與年輕族群,國民黨應以各項政策爭取社會各個利益團體支持,例如用“九二共識”爭取台商支持,而且不該跟民進黨喊18歲投票權。〔25〕如果國民黨一味順從這樣的民意結構,想盡辦法撕掉綠營扣上的所謂“親中反美”標籤,這樣的手法很可能得不償失,一方面年輕選民與中間選民對國民黨內鬥不斷的厭惡,以及國民黨“世代交替”陷入停滯的不滿,都將導致該群體不一定會買國民黨的賬,另一方面國民黨還會得罪傳統深藍選民以及渴望兩岸和平發展的經濟選民,將導致其政治動員能力進一步下降,政黨支持基礎也將會不斷萎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