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日報:財政支農要統籌增產增收
http://www.crntt.hk   2022-05-24 16:25:44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財政支農,關鍵要提高政策效能,與產業同頻共振,從而提高農業比較效益。提高農業補貼效能,要在穩存量基礎上著力優增量,把激勵性補貼與功能性補貼相結合。同時,地方也要加大“三農”投入,財政再困難也要優先保證農業支出。此外,財政要與金融、保險協調聯動,從而幫助農民抵禦風險。

  近日,中央財政下達資金100億元,再次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支持夏收和秋播生產,緩解農資價格上漲的影響。不久前,為穩定蔗農收益,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在廣西開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這是創新財政支農機制的有效探索,也讓人們思考財政如何更好助力鄉村振興。

  運用財政政策促進農業發展是國際通行做法。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強調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最重要的莫過於財政政策。對我國來說,農業要發展,投入是關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更要真金白銀地投。近年來,中央始終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財政支農力度只增不減,推動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連年豐收。

  我國農業正處於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關鍵期,呈現高投入、高成本、高風險的特點。一方面,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提高,小農戶和新主體並存;另一方面,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自然和市場風險加大。針對此,財政支農,就要通過直接支出、稅收、補貼、政府採購等手段調節工農城鄉利益關係,統籌兼顧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

  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兩大主題。“保供給”“保收益”總體是統一、可兼顧的,但有時難免也會有衝突。相對二三產業而言,農業天然是弱質產業,但重要農產品又有很大的外部性,關係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既要支持農業綠色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抓住農業的“主形態”,保障農產品供給,也要統籌考慮市場走勢和生產形勢,確保農民的基本合理收益,給農民吃下“定心丸”。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