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4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5月1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消息:根據前期核查,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隨後,知網發布公告稱,堅決支持,全力配合,“將以此次調查為契機,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徹底整改”。
此次知網被立案調查,釋放了什麼信號?涉嫌實施壟斷行為,表現在哪些方面?該如何優化解決?記者就此專訪了反壟斷領域專家。
“人為製造知識流動壁壘”
今年4月,因近“千萬級別”的續訂費用和“苛刻”的續訂條件,遭中科院反對,知網曾一度暫停中國科學院對CNKI數據庫的使用權限。近年來,因連年漲價、涉嫌壟斷經營等行為,知網屢屢被推上風口浪尖。
一次次成為新聞熱點的背後,知網涉嫌實施的壟斷行為,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成員、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時建中表示,知網收錄的中文學術文獻種類與數量、期刊數量以及獨家期刊的數量和質量、用戶規模及覆蓋率、用戶依賴程度、市場銷售額等均長時間明顯處於領先地位,在學術文獻收錄和服務協議中設置不公平的格式條款,無論是採購學術文獻還是銷售知識數字化產品的價格“幾乎不受競爭約束”,具備處於市場支配地位的特征。
時建中認為,綜合各方面信息,知網與大量期刊、高校簽訂獨家協議,限制它們與其他第三方學術文獻數據庫服務平台合作,鎖定上游優質學術資源,人為製造知識流動壁壘,使其他競爭者難以與其開展公平競爭,影響知識的分享和傳播。
“同時,知網通過低價收錄、高價出售的方式獲取超高利潤,在缺乏正當理由的情況下,連續多年大幅提高數據庫價格,增加了用戶的負擔,損害了消費者利益。”時建中說。
“實施常態化監管的標誌性事件”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專家庫專家、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孫晉稱:“對知網立案調查是國家反壟斷局成立以來,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對平台經濟依法實施常態化監管的標誌性事件,彰顯了國家在法治軌道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規範和引導企業健康發展,讓資本和技術更好地服務高質量發展和助力共同富裕的決心。”
時建中認為,知網是典型的平台企業,對其立案調查是深入貫徹黨中央關於實施常態化監管的具體舉措,有利於向市場釋放清晰明確的信號,讓市場對法治建立起更加可靠、穩定和持續的預期,增強平台企業的自我合規意識,引導和激勵平台企業通過技術革新和模式創新開展高水平競爭,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