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黑龍江大學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朱沁雯印象深刻的,是這學期修的跨文化交際慕課課程。“這門課考核不是出傳統試題,而是給我們一個Project(項目),設計實際的環境,將我們帶入一個角色。每學完一個部分,要以這個角色的身份傳達學習成果,用視頻形式反饋給老師,任務還是挺有挑戰性的。”她直言,從中受益很多,“比如其中一個角色是企業工作人員,要向來華客戶介紹故宮。為完成這個任務,課程會提供大量素材,如故宮紀錄片,並引入將文化元素具體化的模型,幫助我們通過實踐環節鞏固理論知識並加深理解。”
不僅學習內容呈現更直觀、任務更多樣,數字化課程還拓寬了學生視野。湖南大學法學院學生廖敏悅選擇了英語寫作慕課課程,“覺得很有意思,一門課不止一位老師講,不同面孔增加了課程新鮮感,還設置了很多小情景劇。比如學習音標,界面上兩個同學交流,老師糾正他們的發音。”
信息化課程資源同樣拓展到了職業學校課堂。
“我們打造的珠寶玉石鑒定與加工教學資源庫,已通過教育部驗收,獲得了優秀的成績。”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副校長魏中龍介紹,高水平的珠寶藝術品設計和加工要經歷很多環節,學校聘請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國家級玉雕大師做兼職教師,已錄制了35門課,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教育機器人工程中心主任姚有傑表示,數字化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包含四個維度:教學設備、教師、學生、教學環境。“以虛仿實驗和數字孿生為例,它改變了實驗和實訓的方式,用高度仿真的虛擬設備模擬現實物理空間的設備,學生先在虛擬環境裡操作,鞏固知識和技能,接下來到真實環境中實踐,起到學習和培訓的作用。”姚有傑介紹,我國從2017年開始打造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計劃一期到2020年建成1000個國家級項目,2019年後並入“五大金課”、本科一流課程,2020年11月公示了700餘門課,包含46個專業大類的168個專業,職業院校也在重點打造基於專業的虛擬仿真實訓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