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據新華社報道, 糧食減損降耗和防止食品浪費,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自去年4月29日起施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已逐漸深入人心,節約“新食尚”正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
米粒雖小,尤見禮義廉恥;節約事微,可助興國安邦。一粒糧食,折射傳統美德的熠熠光輝,更反映著現代文明的基本訴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反食品浪費工作。在神州大地上,一份新時代的節糧答卷正在書寫。
1%=7000萬人1年口糧,“無形良田”如何耕種?
回想起去年的秋收,北大荒集團榮軍農場有限公司種植戶劉斌記憶猶新。他說,去年秋季出現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地塊土壤水分飽和,普通收獲機無法進地,半鏈軌橡膠履帶收割機發揮了大作用,否則糧食損失可能會增加10%。
“如果不使用半鏈軌,收獲期延至上凍以後,會造成玉米水分減少、掉棒率高,損失很大。”劉斌說。
這是一組引人深思的數據——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每年全球糧食從生產到零售全環節損失約占世界糧食產量的14%。這個損失降低1個百分點,就相當於增產2700多萬噸糧食,夠7000萬人吃一年。
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是遏制食品浪費的“第一道關”。2021年10月,隨著《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印發,實現節糧減損有了更為清晰的路線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