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故事】
春耕大忙時節,河南省延津縣田野裡麥苗青青。“紋枯病發生侵染,請及時植保作業!”伴隨著“嘀嘀”聲,一條小麥病蟲害預警發到“田保姆”彭良成的手機上。作為聯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彭良成聞訊而動。
來到塔鋪街道西吐村村民王文喜家田頭,調取小麥苗情電子地圖,彭良成和飛防手鎖定作業區域。植保無人機轉動旋翼升空,機艙內的農藥霧化噴出,不到一刻鐘,8畝地全部作業完畢。
“這幾年年紀大了,種地有點不趕趟兒了。”去年,王文喜決定把地托管給彭良成,訂單種植,統一管理,成本降了一大截,每斤小麥售價高出市場價1毛錢。
“7年間,托管面積從3000畝發展到1.42萬畝。”2015年,彭良成成立合作社,推出托管服務。十來個人,靠啥管好1萬多畝地?“麥子長在現代農業產業園裡,數字化管理全面應用,這是我最大的底氣。”彭良成說。
“農情苗情一張圖盡覽,這可是我們‘田保姆’的好幫手。”打開辦公室電腦,彭良成輕點鼠標,“現代農業信息一張圖”進入眼簾。選定村莊地塊圖斑後,哪塊小麥長得如何,地塊肥力怎樣等信息一目了然。這些數據信息來自設在田間的農情監測站。
“智慧農業悄然改變著鄉親們的種地方式。”延津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春學說,通過打造現代農業信息一張圖,提供病蟲害預警、農產品質量監測等智能化服務,從埋頭種地到看圖管地,種麥正變成一項精細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