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可視為各種供應鏈的集合體,供應中斷會引發全球經濟的連鎖反應。較之於一國國內供應鏈,全球供應鏈的鏈條長、分工細且更複雜,也因此更脆弱,易掉易斷。
俄烏衝突前,全球面臨的是產品供應型危機、運輸困境和港口堵塞型危機相互叠加的複合型危機。俄烏衝突下,各方制裁與反制裁激烈博弈,交織強化,進一步擠壓供應,致世界經濟雪上加霜,特別是“鏈”條上的發展中國家應對危機的條件和能力不足,恐面臨更大壓力。
未來較長時期,供應鏈“瓶頸”都難以徹底緩解,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形成的需求不振與供給調整這一對“慢變量”錯配扭曲,調需求難,調供給也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將在本土或本地區進行生產和分包,受壓之下供應鏈被迫重置將拖累各國經濟增長,增大供需關係調整成本,加劇世界經濟內在矛盾。
——在經歷30年低通脹後,近年來全球經濟面臨的通脹風險不斷走高。需要密切關注的是,美元作為全球信用貨幣正進入新一輪加息周期,美國完全不顧其應擔責任和對其他國家的溢出影響,反而憑借長期形成的所謂美元中心-外圍格局在全球“剪羊毛”,新興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債務風暴”風險加大。
受俄烏衝突“催化”及其後續影響,通脹“妖怪”已跳出“瓶子”。今年以來,小麥和玉米價格已經上漲30%,食品價格指數已連續三次創下歷史新高;過去一年來,布倫特石油價格上漲60%以上;化肥價格去年已上漲了兩倍,在俄烏衝突爆發的一個月裡又上漲了40%以上,達到創紀錄的高點。
主要國家通脹風險急劇攀升。3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8.5%,漲幅創1981年12月以來最高紀錄。英國3月通貨膨脹率達7%,為30年來最高水平。英格蘭銀行預測,通脹率年底可能漲至兩位數。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歐元區通脹水平一直呈加速上揚態勢,今年3月通脹率達到創紀錄的7.5%,遠高於歐洲央行2%的通脹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