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政府債券應適當靠前發力
http://www.crntt.hk   2022-04-08 08:40:21
  中評社北京4月8日電/當前,國際形勢更趨複雜嚴峻,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影響,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此,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用好政府債券擴大有效投資,促進補短板增後勁和經濟穩定增長,並做出詳細工作部署。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吉富星文章表示,近年來,中國財政收支呈現緊平衡狀態,部分地方收支矛盾較為突出。在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形勢下,政府保持適度舉債規模,有助於擴大有效投資,能有效帶動消費、擴大內需和促進就業。2022年新增政府債券額度達到7萬億元,其中,3.65萬億元的專項債成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重要發力點。

  文章提出,為應對新挑戰,政府債券應適當靠前發力,尤其要發揮好專項債的積極作用,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力提效。

  盡快下達剩餘專項債額度,適度加快債券發行進度。今年債券發行節奏顯著提速,去年底已提前下達1.46萬億元專項債額度,2月底發行規模已超過60%。當前應抓緊下達剩餘專項債額度,向償債能力強、項目多、儲備足的地區傾斜。專項債不“撒胡椒面”,遵循舉債與償債能力相匹配原則,注重融資與收益平衡,同時,重點支持實施條件充分的地區,以實現早發行、早見效。在發行進度上,要求去年提前下達的額度今年5月底前發行完畢,今年下達的額度9月底前發行完畢,這有利於地方合理安排發行計劃,為形成實物工作量打足時間“提前量”。

  優化投向、加快支出進度,更好發揮專項債效能。當前,專項債券投向堅持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原則,重點支持經濟社會效益明顯、帶動效應強的項目。優先支持國家“十四五”規劃、地方規劃的重點項目,在用於交通、能源、生態環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的同時,圍繞地方高質量發展來加強項目謀劃,支持新基建、“雙碳”戰略等增後勁、上水平項目。考慮到部分地方項目儲備質量不高、數量不足問題,可擴大使用範圍,支持有一定收益、群眾期盼的公共服務項目。在此過程中,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原則,做細做實前期工作,加快建設進度,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發揮專項債的引導和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從近幾年的情況看,專項債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遠低於25%的政策上限,與其他融資模式結合還存在一些障礙。因此,專項債“四兩撥千斤”的杠杆空間較大,核心是要用改革舉措、市場辦法推進。這需要進一步加強項目策劃、挖掘收益來源,用好用足專項債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的政策,以此撬動更大投資。同時,允許項目單位根據項目剩餘專項收入,向金融機構申請市場化融資,合理放大杠杆。此外,切實降低民間投資的市場准入門檻,緩解其融資約束。在清晰界定各類資產和權責前提下,鼓勵專項債與民間投資有機結合,形成資金合力。

  加強資金管理、防止沉澱閑置,確保資金合規高效使用。目前,地方財政收支緊平衡,要把資金用在“刀刃”上,尤其要嚴禁違規興建樓堂館所、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要防止債券資金滯留國庫,也要避免資金撥付後沉澱在項目單位,加快資金使用進度和效率。如項目實施條件變化導致債券資金無法及時有效使用,應盡快履行用途調整程序。各級監管部門可依托信息平台和大數據系統,加強債券全過程、穿透式監控,層層壓實責任,確保資金使用的規範性和效益性。

  統籌把握國債、地方債發行,防範潛在風險。大規模、高頻度的債券發行會對國庫資金、金融市場產生一定影響,應合理確定發行計劃、規模和期限,防範有關風險。一方面,將債券發行、到期兌付銜接起來,統籌安排國庫資金調配工作,及時做好庫款墊付和資金回補工作。保持合理國庫資金規模,優先保障“三保”支出,落實退稅減稅降費政策和惠民生所需財力。另一方面,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保障債券有序發行,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境外中長期資金購買國債,支持項目建設融資和金融市場平穩運行。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