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收獲是掌握了更先進的種植方式,今年收成一定更好。”吊袋木耳是赫潤梅在忻州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的培訓班裡學到的,把菌棒垂直吊起來,用溫室大棚控制溫度與濕度。這樣的方式不僅減少了占地面積,顯著提高產量,還便於管理。
嘗到甜頭的她,為提高黑木耳的口感和產量,每次都會積極報名參加農民培訓班,短則三五天,長則半個月。2020年,她還作為村裡的女農民代表,參加了“職業女農民”培訓班。木耳產出率越來越高,效益越來越好,“有培訓我就搶著去,收獲不小!”赫潤梅說。
培訓讓農民抓住了互聯網時代的新機遇。3年前,大同市雲州區吉家莊鄉的陳丙政還是個揮舞鋤頭的農民,如今已經成了十裡八鄉小有名氣的“網紅”。架起直播設備,陳丙政和老伴在地裡采摘黃花的視頻就收獲了幾千個贊,“我在平台上賣土特產,現在賣1畝地產品掙的錢頂得上以前種3畝地的收入。”
陳丙政幾年前就開始接觸短視頻平台,並參加了當地政府的相關培訓。“一些觀眾信得過我。為啥?因為咱是真正的農民。”許多人看到視頻裡這個一嘴方言、妙語不斷的農民,不時被逗笑,紛紛下單支持。大同市數字農業人才培訓基地老師李唯健說,基地老師不僅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還會講授媒體傳播規律,幫助他們打造自身的特點。“未來3年,我們基地計劃培養出會電商、懂電商、持證農業人口2萬人以上。”李唯健說。
致富——
“我希望不僅讓全村人富起來,也帶動全縣人富起來”
赫潤梅拿出一本證書,證書上顯示,她參加山西省職業農民生產技能考核後,被評為食用菌專業高級技能職業農民。“咱也是有技能認證的人了。”赫潤梅說。
“參加培訓,收獲的不僅是種植技術,還有經營管理方式。”近兩年,受疫情影響,政府開始大力支持開展線上銷售,赫潤梅的合作社註冊了自己的品牌,還獲得了綠色認證。她的黑木耳也入駐了國家扶貧農產品銷售網站平台,拓寬了銷售渠道。在種植黑木耳的同時,她又與人合作開始養牛,現在肉牛養殖規模達到了300頭。
“我希望不僅讓全村人富起來,也帶動全縣人富起來。”赫潤梅向記者說起自己內心的願望。培訓後的她長了不少見識,正琢磨著開發更多產品,把木耳做成一個大產業。村支書也表示大力支持:“我對我們合作社的木耳品質有信心。接下來,我們想打通更大的市場,做一個自己的菌棒廠。”
農發村因為耕地稀少,資金缺乏,一度是縣裡最貧困的村之一。從2018年起,脫貧攻堅與技能培訓效應叠加,村裡人走上了致富路。“我們大力培育支柱產業。目前戶均養殖7頭牛,人均收入2.6萬元,村裡建起了肉牛交易市場。”郝長喜說,村集體收入現在超過百萬元,養殖肉牛超過2000頭。
農發村這樣的故事,在山西的許多地方正發生著。目前,山西已頒布了20多個技能評價標準,一批又一批掌握專業技能的農民湧現出來。忻州市開展雜糧生產加工與草牧業培訓;臨汾在藥茶技能上發力;大同市就黃花種植、采摘、烘幹晾曬等各環節進行培訓……不少以前在家務農的婦女,參加了絹花製作、編筐手工培訓,在農閑時節也能夠通過製作手工藝品補貼家用。如今,大量有就業需求、增收願望的農民正實現培訓、持證、上崗的一體化,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許多鄉村也建起了專門用於開展活動的農民技能培訓室。講台上不僅有農業局的幹部、農科院所的專家,還有農村的技能帶頭人。赫潤梅也成了培訓室的一名講課老師,還經常去縣裡分享經驗。“沒有政策幫扶和老師們的幫助,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赫潤梅感慨地說,希望未來帶著更多鄉親一起富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