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認識中國經濟面臨的“三重壓力”
http://www.crntt.hk   2022-02-15 09:38:10
“三重壓力”對中國經濟體系的衝擊不容小覷。如果應對不利,勢必會影響經濟的平穩有序運行。
  中評社北京2月15日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在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科技力量提升、產業鏈韌性、改革開放、民生保障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實現了‘十四五’規劃的良好開局。”但會議同時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這就意味著,壓力的化解不僅要促進需求擴張,還要兼顧供給的穩定,更需要注重對預期的引導。

  銀行家雜誌發表主編王力文章表示,中國經濟“三重壓力”的成因既與內外部環境有關,又凸顯出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新矛盾和新問題。

  首先看需求收縮。需求來自於國際市場出口和國內消費投資。2021年,外需出口增長很大程度來自於全球疫情蔓延引發居家辦公帶來的“宅經濟”需求上升、疫情對一些國家或地區製造業供應鏈衝擊引發的訂單轉移,以及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紓困救市採取的寬鬆貨幣政策。然而上述三重因素引發的出口行情總體上是臨時性和偶然性的,並不具有可持續性,必然會隨著全球疫情形勢及經濟狀況變化而發生變化。內需方面除了疫情影響消費行業外,過去七年多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產能過剩問題依然比較突出,此外居民企業部門杠杆率偏高,依靠信貸拉動需求的傳統路徑已無法走通。

  其次看供給衝擊。這部分影響不僅與宏觀環境相關,更多的是對特定行業和局部領域的衝擊。外部供給衝擊包括貿易衝突等引發的貿易禁運和經濟制裁、國際產業鏈受到疫情衝擊停產而轉移,以及全球範圍流動性泛濫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背離基本面等。內部供給衝擊主要是過去多年去產能導致的工業上游煤電等傳統能源供給結構性短缺,以及部分地區政府部門為了滿足低碳環保等考核指標而人為導致的拉閘限電。

  再次看預期轉弱。主要指社會公眾和輿論對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他宏觀經濟指標增長速度預估數值的降低。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先後經歷了歷史上最長的高速增長周期,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十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13.8%,這也締造了非資源經濟體十年周期超高速增長的奇跡,使中國經濟的體量持續增大,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受到世界各國投資者的普遍關注。2010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速從高點開始回落,繼2012年增速跌破8%後,2015年增速再下探到7%以下,2011~2019年九年周期年均複合增速降低至7.8%,但依然遙遙領先於世界各國同期增長率。2021年,中國經濟在面對疫情衝擊的情況下仍實現了8.1%的增長,但兩年累計複合增長率僅為5%。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告別了進入新世紀以來12年的超高速增長周期和進入新常態以來的中高速增長周期,正式進入了中速經濟增長的新周期。

  “三重壓力”雖然從不同側面揭示出當下中國經濟運行的複雜矛盾,但三重因素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內在邏輯。需求收縮和供給衝擊分別從宏觀視角客觀反映了諸多不利因素,而預期轉弱則表現在微觀主體的主觀認識層面。需求收縮意味著經營主體特別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潛在市場空間收窄或增長速度放緩乃至停滯,新增投資的邊際收益降低,換言之就是降低了企業等市場主體的投資擴張行為的驅動力。供給衝擊則意味著經濟活動受到某種制約,或面臨被迫轉型等不確定性風險,從而掣肘市場主體的投資擴張行為。上述兩個因素一前一後制約了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動行為,如果類似情況持續存在,將會極大地衝擊市場信心,弱化經濟增長預期或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加劇逆周期波動。

  文章分析,“三重壓力”對中國經濟體系的衝擊不容小覷。根據其作用機制,“三重壓力”是在經濟周期中產生的偏離和擾動,如果應對不利,勢必會影響經濟的平穩有序運行。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