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近一段時間,降准、結構性降息接連而至。去年12月至今年1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連續兩個月調降。去年12月,央行全面降准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
2022年,貨幣政策將如何持續發力,降准、降息是否還有空間?日前,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
量價合一靠前發力
“近一段時間降准和結構性降息的幅度以及操作力度充分體現了對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的落實。”光大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張旭表示,貨幣政策量價結合發力,不僅可以實打實地直接推動貸款利率的下降,還釋放出了鮮明的穩信貸、穩經濟的政策信號。
去年12月以來,一系列有利於經濟穩定的貨幣政策接連出台。如去年12月6日,央行降准0.5個百分點;去年12月20日,1年期LPR下降了5個基點;今年1月20日,1年期LPR連續第二個月下行,5年期以上LPR在連續20個月“按兵不動”後首次下降。張旭認為,這些措施優化了金融機構的資金結構,有助於緩解銀行發放貸款過程中所受到的利率約束,解決所謂“沒需求”的問題。再加上2021年底,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已落地,這也有助於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隨著各項政策效果的顯現和積累,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貸款投放有望增加。
“貨幣政策主動作為、靠前發力,有利於提振市場信心。”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中期借貸便利(MLF)和逆回購利率下調,通過LPR傳導降低企業貸款利率,促進債券利率下行,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有助於激發市場主體融資需求,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穩定性,支持國債和地方債發行,穩定經濟大盤,保持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2022年,“穩”仍然是貨幣政策主基調,如何平衡好“穩”與“進”之間的關係?“在經濟下行壓力根本緩解之前,‘進’要服務於‘穩’,不利於‘穩’的政策不出台,有利於‘穩’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進促穩。”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一是充足發力,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保持總量穩定,避免信貸塌方;二是精准發力,要致廣大而盡精微,不但要迎客上門,還要主動出擊,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主動找好項目,做有效的加法,優化經濟結構;三是靠前發力。抓緊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及時回應市場的普遍關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