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0日電/2020年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做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國正在加快形成北有“京津冀”、南有“粵港澳”、東有“長三角”、西有“成渝”的四大增長極引領區域發展的空間格局。
歷史邏輯
成渝地區資源禀賦優良、能源礦產豐富、城鎮密布、風物多樣。成都自古便有“天府之國”美譽,在唐代與揚州齊名,享有“揚一益二”美譽,是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之一。
第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成渝地區強勢支撐中國經濟版圖“西部隆起”,增長極地位凸顯。“一五計劃”前夕,僅成渝兩市經濟規模占西部地區比重就達18.15%,川渝兩省市經濟發展水平在西部地區領先。1964年,國家在西南、西北等地區布局三線建設,獨特的戰略區位使成渝地區成為三線建設的重點區域。經濟基礎和工業條件得到長足發展,成為引領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而以計劃單列市等為代表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極大豐裕了成渝地區政策資源。隨後,成都成為西部地區僅有的2個副省級城市之一,重慶市於1997年升格為直轄市。成渝地區逐漸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第二,“十二五”以來,成渝地區成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惠及區。2011年,國務院批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明確成渝經濟區到2020年成長為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有力支撐新一輪西部大開發。2016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部署成渝地區在2030年實現由國家級城市群向世界級城市群的歷史性跨越。2020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把脈成渝地區發展大計,做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隨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等文件中被明確為中國第四極。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繪制了路線圖。
第三,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發展使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是新時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戰略支撐,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增強人口和經濟承載力;有助於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利於吸收生態功能區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使西部形成優勢區域重點發展、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的新格局,保護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增強空間治理和保護能力。
理論邏輯
立足發展基礎,《綱要》提出加快形成改革開放新動力,加快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加快構建與沿海地區協作互動新局面,加快拓展參與國際合作新空間,加快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
第一,消費帶動。消費逐漸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激發消費潛能、擴大內需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抓手。《綱要》強調要發展富有巴蜀特色的多元消費業態,打造國際消費目的地。2021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包括重慶在內的五個城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2020年8月,四川省政府明確提出“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創建成都綜合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利於引領西部地區打造新的消費增長極。
第二,科創支撐。科技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於核心地位。《綱要》明確提出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範區。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屬於創新鏈的不同環節。創新鏈協同涉及產學研用等不同創新環節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深度對接,有利於提升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整體質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利申請量和專利轉讓數位於全國前列,將引領西部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第三,開放引領。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我國西向開放的門戶,《綱要》指出依托南向、西向、東向大通道,擴大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樞紐,成為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典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對外開放水平在西部地區處於領先地位,形成內陸開放高地,有利於帶動西部地區開放發展。
第四,生態為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獨特的地理區位使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需要更加突出生態功能。《綱要》明確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在西部地區生態保護中發揮示範作用”。成渝地區深入貫徹“兩山”理論,持續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有效支撐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成都市正積極探索公園城市理論與實踐,創新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的多元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