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海心沙島給我們更多啟示
http://www.crntt.hk   2021-12-15 15:27:56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中國經濟網評論,我國是世界上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全國每年新增固體廢物100多億噸,歷史堆存總量高達600億噸到700億噸。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無廢城市”,正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追求。

  相比大氣和水治理,地方對固廢處置的重視及相關行業的大發展,僅僅是近幾年的事。但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廣生態文明理念的空前力度下,固廢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進展迅速,技術和市場都初現井噴態勢。2020年,我國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到3.7億噸,比4年前增加約30%,同時實現了固體廢物進口清零的目標。

  當然,數十年積下的“老賬”不可能一朝解決。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滯後、工業園區環保水平低、危廢處置利用問題多發等高頻問題,無一不是擺在城市面前亟待破解的難題。

  在東莞,生活垃圾占比變小,工業固廢、危廢大幅增加成為鮮明態勢,這正是城市對資源循環利用的追求深入人心的結果。生活垃圾比例為何變小?因為家庭分類意識強了,連幼兒園的孩子都會向爺爺奶奶科普垃圾分類知識。工業危廢為何多了?不僅因為企業規模大了、訂單多了,更因為連小企業也深植環保意識,大量危廢不再被混入生活垃圾,乃至偷排偷倒了。

  從垃圾圍繞的荒島,再到今天重現嶺南水鄉風情的資源循環利用“寶島”……“世界工廠”腹地的海心沙島,用短短數年的變遷詮釋了“兩山論”,更成為“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的生態文明理念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生動實踐。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能否共贏?工業文明如何向生態文明轉型?一個個“海心沙島”的實踐,讓答案越來越清晰。

  東莞通過海心沙基地的打造做出了有益嘗試:一方面填補了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完善了環保產業鏈;另一方面通過與中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開展針對地方特色產業的環保技術創新,推動固廢低成本、高值化利用。更具意義的是,把過去“閑人免進”的垃圾處理設施打造為開放的“城市花園”,針對學生、企業、專業人士等人群精心設計教育課程,帶動越來越多老百姓和企業接受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和發展方式。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目前,東莞等不少城市都信心十足地制定了“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期待通過更多城市的探索,讓固廢處理的相關制度、技術、市場及精細化管理體系早日健全起來,為城市的綠色發展開辟新路。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