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7日電/據光明日報社評,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第143個成員,這不僅標誌著世貿組織由此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廣泛參與、真正意義的世界多邊貿易組織,也是我國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我國開始對標國際經貿規則進行全面體制改革和制度型開放,加速向市場經濟轉型,通過與國際規則接軌融入全球市場體系和產業分工體系,成功將我國的資源要素禀賦與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機遇緊密結合,提升組合全球資源要素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促進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和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同時,我國嚴格履行承諾,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世界各國提供超大規模市場、分享發展機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貢獻者和有力推動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20年,是中國深化改革、全面開放的20年,是中國把握機遇、迎接挑戰的20年,是中國主動擔責、造福世界的20年”。
對接世界貿易組織規則,開啟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程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按照世貿組織的要求在貿易投資管理體制及知識產權、國有企業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大規模修訂和廢止了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相適應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出台了新的法律法規,其中,中央層面清理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政策法規19萬多件,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基本框架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
推動外貿自由化便利化改革。一是修訂對外貿易法,確立了我國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基本原則。2004年4月我國對標世貿規則有關條款修訂了對外貿易法,增加了締結或參加關稅同盟協定、自由貿易區協定等區域經貿協定,參加區域經濟組織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對外貿易調查、對外貿易救濟、對外貿易促進等相關內容。二是放開外貿經營權,實現了我國外貿體制的轉變。2004年7月進出口經營權由審批制改為備案登記制,打破了傳統的外貿經營體制,為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參與國際貿易敞開大門,極大增強了外貿主體活力和國際競爭力。2004—2020年國企、民企、外企占外貿總額比重分別由29%、14%、57%調整為14%、45%、39%,民營企業成為外貿經營的主力軍。2002—2012年貨物出口額由3256億美元增至20487億美元,2020年達25900億美元,源源不斷地為世界提供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產品。隨著貿易順差積累,2002—2020年我國外匯儲備額由2864億美元增至32165億美元。三是逐步下調進口關稅。2001—2010年我國貨物關稅總水平由15.3%降至9.8%,已全部履行降稅承諾。此後我國仍自主降低關稅,目前關稅總水平為7.4%,貿易加權稅率為4.4%,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2021年關稅高於15%的商品不足4.5%,遠低於2017年的13.9%。尤其是對42個最不發達國家97%的稅目提供免關稅待遇,促進了這些國家的商品出口。此外,除農產品按談判結果實施關稅配額外,進口配額等非關稅壁壘也相應取消。
大幅放寬製造業外資准入。我國多次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縮減限制和禁止類項目,2017年完全對外資開放的製造業有22個大類、167個中類和585個小類,分別占製造業的71%、93.3%和96.1%,2020年的外資准入負面清單中製造業僅4項。同時,我國還遵循“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修改了“三資企業”法,大幅取消對“三資企業”的限制性規定。如,2001年修改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删除了合營企業所需物資應先在國內購買及外匯收支應保持平衡等規定。製造業基本全面開放使我國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一片熱土,我國將大規模、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與跨國公司製造業轉移充分結合迅速進入國際分工體系,大幅降低了全球製造業成本,並推動我國成為世界製造中心。1997—2001年我國製造業實際利用外資由281.2億美元增至309.1億美元,年均增速為2.4%;2002—2010年由368億美元增至495.9億美元,年均增速達3.8%。2010年我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2018年製造業約占全球比重的30%,成為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