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http://www.crntt.hk   2021-10-13 07:27:01
  中評社北京10月13日電/“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依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時通勤圈協同發展水平,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建設都市圈,提升區域發展競爭力,已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要任務。

  都市圈介於大城市和城市群之間,是以相互之間較為緊密的社會經濟聯繫為基礎形成的空間。都市圈區域各類城市的行政邊界雖然存在,但限制逐漸被打破,勞動力、資金、技術、數據等要素通過有序流動實現合理布局。

  多維分析

  把握都市圈化特征

  在城市向大型化、中心化發展的過程中,都市圈化已成為中國城鎮化空間格局的新特征。

  一是人口增長呈現都市圈化特征,人口加速向核心城區以外溢出。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帶來人口不斷向大城市集聚,但受制於核心城區有限的發展空間,人口由中心向外圍溢出,外圈層人口加速增長,與核心城區的人口密度差逐漸縮小。外圈層逐漸成為未來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承載地,預計未來將吸納都市圈內超過70%的新增人口。

  以北上廣深四個較為成熟的都市圈為例,人口外溢特征突出,外圈層節點性城市增加較多。2010年至2017年,上海都市圈核心城區人口增量為64萬人,同期外圍城市圈層人口增量接近核心城區的2倍,達125萬人。2001年至今,北京都市圈核心城區人口增速放緩甚至轉為負增長,同期環京多數區縣人口加速增長,廣陽、固安等區縣增速提高至4%。在珠三角地區,新增人口在廣州、深圳之間分布,一批節點城市和小城鎮人口增加較多。

  二是就業通勤呈現都市圈化特征,跨行政區通勤已成規模。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聯繫日漸緊密,大量勞動力工作地和居住地分離,往返於都市圈中心和外圍圈層之間,行政邊界對勞動力的制約正在減少。

  以北京都市圈為例,大數據顯示,有超過36萬人工作在北京,居住在環京,其中三河、固安、廣陽人數最多。近11萬人居住在北京,工作在環京,其中三河、香河、廣陽占比最大。

  三是空間擴張呈現都市圈化特征,外圍節點城市開始網狀化發展。在核心城市之外,外圍節點城市加速發展,各城市從自我循環式發展逐漸向大中小城市各具活力、結構合理的多級網絡化城鎮體系轉變。區別於以往的單中心模式,特大城市空間規劃正在向郊區新城、衛星城多中心發展模式過渡,在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形成聯動發展的都市圈“共生體”。例如,江蘇太倉市、昆山市與上海嘉定區是緊鄰區域,“嘉昆太”協同創新圈已成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重要的功能承載地和溢出承接地。

  四是產業聯繫呈現都市圈化特征,按價值鏈分布實現良性合作。城鎮體系演變帶來了產業布局的重構,都市圈內外圈層的聯繫不斷加強,可以更大範圍有序轉移和合理分布價值鏈不同環節產業,進而更大程度發揮區域發展的規模效益和集聚優勢。

  以上海都市圈汽車產業集群為例,核心圈層承擔總部管理與商貿功能;30千米圈層集中於技術研發、學校培訓、汽車博覽等領域;50千米圈層在緊密零件、發動機等零部件生產環節更具優勢;80千米圈層主要提供物流、測試場、內飾生產等服務;120千米圈層主要負責物流運輸、發動機及整車生產。

  重點突破

  提升都市圈競爭力

  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口體量較大、密度較高的都市圈,規模經濟優勢將更加突出,必將釋放更大的經濟增長潛能。預計到2035年,中國將建成4個至5個引領全球的國際大都市圈,20個左右結構合理、集約高效、產業高端、生態宜居、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都市圈,以及一批小型都市圈。借鑒國內外先進都市圈發展經驗,結合我國都市圈發展現狀,建議從下述四方面突破,進一步提升都市圈競爭力。

  第一,提高都市圈創新能力。在創新保障方面,加大研發投入與政策支持,激勵創新行為,保護創新成果。加大行業領軍企業研發扶持力度,加強重點創新主體培育。制定創新人才引進措施,對創新人才給予獎勵支持,並配套創新培育、創業扶持等支撐性、便利化服務,對利用市場化手段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的中介機構及用人單位予以支持等。

  在創新環境方面,深化都市圈產學研合作機制。以創新型大學為核心推動協同創新,鼓勵開展跨學科、跨部門協作研究,鼓勵企業、園區與高校開展合作。搭建融合各類信息的創新服務平台。完善產學研合作相關政策法規,明確產學研各主體間的利益分配、知識產權歸屬等問題。健全專業化、市場化技術服務和中介服務體系,改善技術成果評價、知識產權交易服務和產權保護執法環境等。

  在創新分工方面,推動“創新尖峰+產業高地”的都市圈空間建設。當前,我國都市圈產業空間重構加速推進,產業高附加值環節主要集中在核心區,製造業及一般性服務業向外圈層外溢轉移,都市圈外圍區域迎來加速發展新階段,形成“創新尖峰和產業高地”相輔相成的“核心—外圍”結構。

  在都市圈核心區,應著力發揮風險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等資本工具作用,助力創新型企業成長,以資本鏈驅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放大創新頭部效應。通過創新政策、完善機制、強化服務,營造更完善的發展環境,提升整個都市圈的創新濃度、資本厚度、開放力度、服務密度、產業高度和人口熱度,讓都市圈更好成為新技術、新產業的策源地和孵化器,促進都市圈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躍遷。

  第二,促進都市圈產業一體化發展。在利稅方面,建立共享機制。通過稅制改革,建立GDP分計、稅收分享制度,推動區域產業協同。結合區域實際,建立相關分享機制,有效提升核心城市和周邊城鎮的合作動力。例如,深汕(尾)特別合作區在財政收入、土地收益、GDP核算及能耗指標等方面制定了成本共擔、利稅共享機制。

  在要素方面,統一市場,破除壁壘。推動區域協同合作,必須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清除市場壁壘,營造規則統一開放、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環境。從人力、技術、金融服務、市場准入等方面制定區域協同發展政策。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