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建設北部都會區需要只爭朝夕
http://www.crntt.hk   2021-10-08 00:41:21
  中評社北京10月8日電/網評:建設北部都會區需要只爭朝夕

  來源:大公報  作者:葉建明

  特首林鄭月娥昨日發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其中一大亮點是“建設香港北部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這被很多人看作是建設香港的另一CBD。如果此構想能盡快實現,對香港發展戰略意義不可估量,必將成為香港再創輝煌的標誌性重大項目。

  考慮全港經濟布局

  北部都會區主要是緊鄰深圳的大片區域,包括元朗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佔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是香港總面積約三成。這裡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其縱深腹地,既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元朗、粉嶺、上水等新市鎮,也有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都會區內擁有7個跨境陸路口岸,是促進港深深度融合發展,香港連接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區域,可望成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建設北部都會區,首先要實現觀念的更新,打破“中環獨尊”的意識,做好全面布局,並且要“眼光向北”。

  多少年來,中環是香港經濟金融標誌,國際金融機構、大商家扎堆在此,全球著名CBD光環閃耀。中環作為商家必爭之地,有著其歷史原因。過去信息流通不發達,獲取經濟信息對大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有些重要信息在一瞬間,甚至喝一杯咖啡的時間,都有可能決定投資生死。因此大企業抱團扎堆,有助於互相打探信息。久而久之,如中環這樣的地方就成為商家的“聖地”,即便這裡租金貴絕全球,也要打破頭進來。

  如今信息流通發達,天涯也咫尺,中環的地位已經神話不再。回想當年上海發展,浦東從上海人“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嫌棄,到今天趨之若鶩。“觀念一變,黃金萬擔”,是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提升了浦東的經濟地位,也改變了人們對浦東的舊有觀念。

  北部都會區的規劃,要考慮全港經濟布局。比如,北部都會區可以借鑒浦東開發提升經濟地位,最終形成包括中環金融中心在內的維港都會區,與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重點的北部都會區的區域經濟新格局。前者重點對標國際市場,北部創科中心既要面向世界,更要與深圳對標,與大灣區共融。同時,北部都會區的規劃需要以人為本,考慮居住與工作的平衡。

  在現有北部區域里,天水圍雖然被視為“成熟的”新市鎮,但天水圍基本上就是一座“睡城”,沒有產業,成年人打工都要朝港島九龍跑,年輕人每月交通費超過1000元,實在不是一筆小的負擔。這樣的“睡城”規劃教訓要記取。

  北部都會區產業發展需要借助地域優勢,加強與深圳規劃銜接。一是用好前海、河套等國家政策優勢,孵化香港企業,構建現代服務業、創新科技中心。如施政報告提出的,將港深創科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整合為新田科技城。希望藉此機會建成東方的“矽穀”;二是用好跨境口岸經濟區地域優勢。北部都會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隨著深圳提出加快推進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香港需要積極對接與配合。同時要利用深圳服務及消費溢出效應,在跨境旅遊、跨境消費方面多下功夫,既保障高學歷、創科人才創業、就業,也令大量基層青年有工可做,形成一個良性的都會區經濟圈。

  解決銜接落實問題

  “建設香港北部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的類似提議最近聽到不少,作為政府的明確規劃是第一次。施政報告以“齊心同行 開創未來”作為標題。但未來是多長的“未來”,有哪些階段性目標,民眾一定非常希望知道。因為這跟香港發展息息相關,跟許多人(至少包括政府提出北部都會區可容納的250萬人居住)的獲得感、幸福感息息相關。

  這是本屆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下一屆政府如何銜接落實或許是個問題。希望在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後,這一問題能得到解決。

  從國家經驗來看,每一個五年規劃都是事前有規劃,事後有“驗收”,有具體指標,有問責。民眾對進步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這才是獲得感。香港需要學習。

  好規劃必須經落實才能成為現實。只爭朝夕,才能避免“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