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看待勞動年齡人口變動趨勢,是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
|
中評社北京9月10日電/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中國人口總量繼續上升的情況下,人口結構也出現了快速調整的趨勢。這其中,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是人口結構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2020年,中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規模為8.8億人,與2010年相比,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4000多萬人。同時,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十四五”期間及未來一段時間裡,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繼續下降的趨勢仍將延續,這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要影響。理性看待勞動年齡人口變動趨勢,是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
(一)
經濟日報發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長安文章稱,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而人口的不同結構,又構成一國選擇發展模式的重要依據。對於中國而言,改革開放40多年來之所以能夠取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充分利用了人口紅利的比較優勢。1980年至2010年,中國15歲至59歲的人口以年平均1.8%的速度增長,而該年齡之外的依賴型人口則基本處於零增長狀態。兩類人口增長形成的這種剪刀差態勢,同時也表現為人口撫養比的持續下降,創造了一個人口機會窗口。其產生的對於經濟增長的正面促進效應,即所謂的人口紅利。回望歷史,改革開放初期,擁有一支數量多、成本低的勞動力隊伍是中國可以主動利用的優勢要素。因此,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業,在很短的時間裡解決了經濟起飛階段所需要的資本積累問題,為未來長期穩定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過去的40多年中,勞動力豐富所帶來的人口紅利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勞動力增長的速度逐漸趨緩。而2012年以後,出現了絕對量開始減少的情況。聯合國的相關預測結果也顯示,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將在未來很長一個時期內持續加速減少,預計到2050年將累計減少2億人。
需要看到,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帶來的衝擊是明顯的。
其一,人口撫養比將快速上升。人口撫養比指的是總體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很顯然,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下降,就意味著非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的上升,人口撫養比隨之也會上升。通俗來講,就是勞動年齡人口的負擔更重了。普查數據顯示,相比2010年,2020年中國的人口總撫養比、少兒撫養比、老年撫養比都有顯著增長,這表明隨著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推進,人口撫養比下降的趨勢在過去10年發生了逆轉,人口負擔逐漸加重的趨勢較為明顯。
其二,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原因有多種,但勞動年齡人口逐漸減少是其中的一個原因。進入21世紀後,中國沿海地區開始出現局部的招工難、用工荒現象,此後逐步蔓延到全國各地。與此同時,企業的用工成本也有了明顯的上升。相比2010年,2020年中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和私營企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都有大幅上漲,同期中國GDP也在顯著增長,勞動者平均工資與GDP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長。
其三,投資和消費有可能受到衝擊。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以及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居民儲蓄率將會出現下降,而儲蓄率的降低又會拉低投資率。在消費方面,由於老齡人口的消費傾向要顯著低於年輕群體,對全社會的總消費會帶來消極影響。
總的來看,從2012年開始的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使得中國過去“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而且勞動力供給總量減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重要影響,造成對經濟增長的供給側衝擊,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