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對話:通脹何時見頂
http://www.crntt.hk   2021-07-04 08:46:41
  中評社北京7月4日電/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變化,以及主要經濟體應對疫情的宏觀政策舉措變化,通脹膨脹也隨之發生變化。2020年下半年以來,鋼鐵有色、化石能源等資源品價格不斷上行。進入2021年,西方國家疫苗接種和經濟復甦節奏逐漸提速,但同時政策刺激力度並未明顯收斂。這使得通脹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中國CPI和PPI之間的走勢出現分化,使製造業承壓。此輪通脹見頂了嗎?還是將延續?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鐘偉:全球經濟正在經歷一波通脹衝擊。從一些主要的全球大宗商品指數看,工業初級產品價格幾乎創下了近10年來的新高。人們對通脹的成因有諸多討論:有的認為疫情使得資源產能修復比需求回升的節奏更遲緩;有的認為是應對疫情的強力刺激政策使然;有的認為全球供應鏈的受損甚至碎片化潛在推高了通脹;還有的認為強烈的通脹預期與通脹互為因果。兩位如何看待這波通脹的主要特點和成因?

  李迅雷: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有基本面支撐,即存在供需缺口。從需求端看,隨著歐美疫苗接種人數增加,以及美國推出新一輪財政刺激計劃,發達經濟體有望進一步復甦。世界銀行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經濟恢復增長,企業主動補庫存,將從實體經濟渠道增加對大宗商品的需求,為其價格上漲提供支撐。從供給端看,新興市場國家是大宗商品的主要供給國,醫療基礎薄弱,疫苗普及速度慢,疫情走勢不確定性較大,導致供給的恢復速度較慢。

  另一方面,流動性寬鬆助長了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各國,尤其是歐美發達經濟體為應對疫情,投放了大量的流動性。以美國為例,2020年3月,美聯儲實施零利率,並開啟無限QE模式,致使2020年美聯儲總資產增長了76.8%。相比之下,美國商業銀行同期信貸僅增長9.0%,現金資產則增長86.4%。這意味著儘管美聯儲放了很多“水”,但美國的商業銀行僅將小部分用於放貸,大量資金流入金融領域,從金融屬性角度推高了大宗商品等各類資產價格。

  沈建光:今年全球通脹上漲幅度和速度超出預期。我認為,對本輪通脹貢獻最大、最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發達國家今年以來悄然推行的新貨幣理論實踐對通脹的抬升作用。可以看到,疫情以來,美國財政貨幣高度協同,貨幣寬鬆,財政刺激不斷加大,也不再受傳統的平衡預算觀念的束縛。美國財長耶倫認為,在美國利率處於歷史低位之際,採取大動作(Act Big)是明智的;同時,政策重點不應關注國債總額,利息負擔才是更為重要的目標。在當前低利率之下,美國支付的國債利息占GDP的比重比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還要低,意味著美國財政赤字貨幣化進程已然加快。

  具體來看,在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維持每月1200億美元規模的資產購買,導致資產負債表規模超過8萬億美元,較疫情之前飈升90%;財政政策方面,美國出台了多輪財政刺激法案,致2020年赤字率高達15%,如果加上近期拜登政府提交的針對基礎設施、教育和應對氣候變化的6萬億美元的財政預算法案,美國政府的債務率將被推升至二戰後的最高水平。

  鐘偉:主要經濟體對來勢汹汹的通脹態度不一。美國仍在維持經濟刺激,財政預算赤字上升,圍繞基建、產業的一系列政策不斷出台。歐、日則大致維持既有宏觀政策,對修復就業和經濟活動的渴望,超出了對通脹的憂懼。中國則較早地採取不急轉彎的宏觀政策,使經濟運行維持在合理區間。在各國經濟和社會活動修復參差不齊的氛圍下,這輪通脹是否已經見頂?還是將在高位維持一段時間?甚或後疫情時期通脹中樞已被整體抬升?

  李迅雷:我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已經接近尾聲,下半年預計會維持高位震蕩,且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和供求關係修復,年底或將迎來拐點。中長期看,人口老齡化、高債務率、貧富分化等結構性問題,仍會壓制主要經濟體的通脹表現。

  以美國為例,其消費需求的增長可能低於預期,勞動力短缺與消費透支或在經濟復甦中相互“拉扯”。這將意味著美國在三季度可能同時面臨生產端恢復緩慢與消費端的較快走弱。二季度美國通脹出現高點之後,通脹水平或高位緩釋,全年通脹或在美聯儲預期水平之內。

  國內來看,年初以來,需求拉動主要來自地產和出口。在製造業投資、消費意願仍受限制的情況下,隨著下半年地產投資回落、替代效應減弱拖累出口增長,總需求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較低,下遊行業供大於求的格局將延續,PPI向CPI傳導效果預計較弱。預計從6月份起,PPI同比會逐漸回落,下半年中樞可能維持較高水平;而CPI相對溫和,年內高點預計在2.5%左右。

  沈建光:當前世界各國經濟存在分化,通脹程度也有明顯不同。美國5月CPI達到5%,是13年來最高值;PPI達到6.6%,是2010年有該統計數據以來的最大增速。美國通脹上行,就業也不弱,儘管4、5月美國非農就業連續兩個月不及預期,當前5.8%的失業率也比去年疫情前高出2個百分點以上。

  相比美國的普遍漲價,歐洲雖然CPI也在上行,但主要還是由油價帶動的,剔除能源類的核心通脹水平依然偏低。日本5月通脹自去年3月以來首次上升,適當的通脹是受歡迎的。而中國方面,本輪通脹上漲主要是輸入性通脹壓力,CPI仍然處於低位。

  展望未來,談及通脹見頂為時尚早。一方面,海外財政赤字貨幣化實踐仍在繼續,且不僅是危機應對的舉措,而且逐漸成為發達國家宏觀政策操作的新範式,或推升全球通脹中樞水平;另一方面,全球碳中和已成為國際共識,綠色轉型大背景下,高能耗、高排放產能將受到壓降,並向低碳環保產能轉化,使供給側受到衝擊,或將支撐大宗商品價格保持高位。

  鐘偉:年初,人們對美國通脹預期和國債收益率的顯著上行十分關注,根源就在於擔憂美國宏觀政策,尤其美聯儲政策的重大轉向,以及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人們戲稱:美國的美元,全球的問題。各國經濟修復和宏觀政策的不一致何時會趨於收斂?諸如美國這樣的主要經濟體,可能在何時考慮縮減刺激政策,甚至在通脹周期之後,迎來一輪加息周期?

  李迅雷:各國之間經濟修復和宏觀政策的分化主要反映了疫情發展及疫苗接種進度的差異。預計美國、英國、歐盟國家在今年夏季的疫苗接種率即可達到70%左右,從而實現群體免疫;日韓進度稍慢,或在年底前實現群體免疫。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疫苗短缺導致其接種進度較慢。預計發展中國家實現群體免疫的時間或延至2022年下半年。屆時,各國經濟修復和宏觀政策的不一致最終會趨於收斂。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