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實例。
相比較而論,貴州遵義目前還不在“發達地區”的名册內,而該市轄區內的匯川區第五小學,曾經也不屬於“好的學校”。在歷經多年的“強化閱讀”努力之後,現如今,這所學校已然躋身當地“名列前茅”的隊伍。一方面,學校在多年的時間裡,一直要求同學們“一年至少閱讀十本書”。與之配套的是各種促進閱讀的舉措,比如借助廣播和微信群,讓學生朗讀的聲音在同學中傳播,比如課文中涉及的一些原著,在學習課文的同時,要求同學們去翻讀原著――去翻閱整本書,而不僅僅是背誦課文。即使不能背誦課文,閱讀整本書的同學,後續都表現出了更強的“學習力”。這是學校管理者的經驗之談,也是教師們親歷的現實景象。
與此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更樂於閱讀(接納)“整本書”,學校的老師也和大城市的優秀教師“無縫銜接”,參與到線上優秀教育工作者的實踐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己的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之中不限於對作品的解讀,還包括教學方式方法上的進階――甚至有質的躍升。
實際上,要達成和大城市“無差別”的並行,客觀說,圖書的閱讀無疑是最好的媒介。
回過頭來審視“文化環境”,能夠和大城市齊頭並進的,目前看,可能也只有書籍的閱讀方面,不管身處各地,都是可以沒有差距的,因為書在任何地方閱讀,其所收獲的實際效應,應該說都是一樣的,至少是非常相近的。
而書籍本身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文化載體。一個集合體,別說是初級學堂的莘莘學子,即便是大學教授組成的群類,要更上層樓,都必須借助書卷的力量。
將來,無論遠近,也許我們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減小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的差距。但在另一面,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閱讀沒有距離,如果我們確實真心地想迎頭趕上,那麼,從現在開始,閱讀吧,無論是為師者,還是學童及其心切的家長……
只有閱讀,才是彌合差距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