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輝告訴《法治日報》記者,由於資金投入超過常態,原來靠課程產品銷售獲得回報的機構,無法與靠大量融資獲得回報的機構在同一個市場中競爭,於是越來越多的在線教育機構也被擠壓著尋求投資。當越來越多的在線教育機構有這種需求時,其性質不得不發生變化:教育性越來越弱,資本性越來越強。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世平認為,教育具有產業性質但不等同於產業,基礎在線教育過分產業化後,一些在線機構忽略教育行業的相關規範,飽受人們詬病的也是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的在線教育。“燒錢”模式是資本瘋湧至教育市場的必然邏輯,對教育本身的規律是一種破壞。
管理部門尚不明確
監管難題亟待解決
2020年12月,天眼查發布的《2020教育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前10月,我國新增在線教育企業8.2萬家,新增占比在整個教育行業中達到約17.3%,在線教育機構總數量已突破23萬家。
面對蓬勃發展的在線教育新興產業,如何監管成為重要課題。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家長張娜(化名)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去年她花了幾萬元買了兩年的課程,但沒想到教育機構跑路了,到現在錢也沒退成。“我也知道國家對預收費有相關規定,但買的越多培訓機構送的課時和紅包也會越多,更加省錢。我想這是一家比較知名的機構,就沒考慮那麼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