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鏡頭:屏東地標淹水牆 訴不盡的故事
http://www.crntt.hk   2020-09-11 00:23:08
佳冬淹水牆成為特地的隱藏景點,也常是學校戶外教學或研究考察的地點之一。(中評社 蔣繼平攝)
  中評社屏東9月11日電(記者 蔣繼平)屏東縣佳冬鄉因為靠海地勢低窪,加上40年前養殖漁業興起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當地居民周金明十幾年前開始記錄淹水歷史,一樓外牆都標出歷年水災的淹水高度,也被稱作“淹水牆”,鮮少會有遊客前往,但卻是教學考察的景點。

  台灣過去石斑年生產量約2萬2000公噸,其中7成4外銷,外銷的部份,有9成9銷往大陸及香港澳門地區,外銷值達1億4600萬美金。屏東縣就是全台石斑魚產量最高的地方,產量占全台48%,魚塭分布在枋寮、佳冬、林邊沿海鄉鎮。

  屏東縣佳冬鄉地下水源豐富,養殖漁業發達,1979年間盛行淡水養殖,不過因為超抽地下水,造成當地的塭豐村和焰塭村地層下陷達2.5公尺,之後在政府與民間業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村民改採海水養殖,地層下陷情況已趨緩。

  由於地勢低於海平面,過去每逢颱風就會淹水,住在焰塭村的70歲周金明,這十幾年來在自家房屋外牆,記錄颱風或豪雨帶來洪水的淹水紀錄,經過媒體報道後吸引外界注意,後續變成校外教學研究考察的景點,也被稱作“佳冬淹水牆”。

  從佳冬淹水牆的紀錄可看到,水淹最深的紀錄,是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當時淹至3.6公尺高,為了記錄甚至在屋頂上增加一道矮牆。而牆面上也有許多過去淹水的照片及新聞報道,時時提醒外界注意大自然的反撲。

  正在修補牆面的周金明,就是當地居民,長期從事土水師傅工作,為了替歷史留下紀錄才做出這道淹水牆,他也分享當地居民避免淹水三大法則就是“一填、二遷、三看天”,也提醒這兩三年沒颱風,治水有沒有效等老天爺驗收就知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