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水陸兩棲飛機的前世今生
http://www.crntt.hk   2018-10-26 16:46:57
 
  20世紀30年代,洲際飛行幾乎被水上飛機壟斷,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定期客運航班也隨之建立起來。

  當時,每周都有從英國出發飛往埃及、印度、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地的航班。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水上客機能載客74人,外加10名機組成員,設置有臥鋪,甚至配有餐廳和化妝室。

  不過,隨著航空技術的大踏步邁進,水上飛機的“黃金時代”並未持續很久。

  暗淡與衰落

  特定條件的特殊產物

  雖然有著巨大的軍用和民用需求,但水上飛機的飛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特殊現象。

  一方面,在飛機發展之初,陸上機場的數量較少並且條件不夠完備,而大片的水域和碼頭成為水上飛機的天然起降場所。水上起降場不僅使用維護成本極低,而且安全性和靈活性更佳。

  另一方面,早期陸基飛機與水上飛機的性能旗鼓相當,而後者擁有機體寬大、續航時間長等獨特優勢,成為空中預警機等特種戰機和客機的首選。

  正因為如此,在陸基飛機性能不斷提升和陸地機場條件不斷完善後,水上飛機存在的固有缺陷就慢慢凸顯出來——機身結構重量較大、航速較慢、抗浪性能要求高等。由此,世界各國對發展水上飛機的熱情也漸漸冷卻下來。

  特別是噴氣式飛機和艦載直升機的出現,給了水上飛機“致命一擊”。最典型的案例當屬二戰末期美國研製的H-4“大力士”噴氣式水上飛機。這架比安-225運輸機還大的“巨無霸”性能優異,卻未能獲得一個訂單,最終淪落為供人們參觀的軍事“博物館”。

  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30年代前後,各國的水上飛機型號至少有650餘種,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仍在發展的大型水上飛機項目只有不到10個。毫無疑問,曾經的“海天主宰”衰落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