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1日電/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地調研考察時,多次就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闡述、提出新的要求,傳遞出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中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定不移建設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的重大信號。我們要深入學習、系統把握其中所體現的戰略考量,以更大的自覺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使美麗中國的藍圖盡快成為現實。
經濟日報發表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聶曉葵執筆文章文章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化了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
這些年來,隨著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工作的開展,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同時也要看到,進入新時代,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許多新要求。而一些地方和部門對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責任落實不到位;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仍然突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城鄉區域統籌不夠,新老環境問題交織,生態破壞等問題時有發生。這些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明顯短板。
文章指出,生態文明體系建設,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的一項迫切任務是加快構建起生態文明體系的“四梁八柱”,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堅實基礎和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建立生態文化體系,就要將培育生態文化作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傳遞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喚起向上向善的生態文化自信與自覺,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推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二是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都離不開生態經濟體系的建設和支撐。其中,實現產業生態化,就要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要求,利用先進生態技術,培育發展資源利用高、能耗排放少、生態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後產能,促進綠色發展;實現生態產業化,就要按照產業發展規律推動生態資源開發與建設、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轉變、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促進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發展。
三是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近年來,中國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建立並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取得了明顯成效。未來,還要繼續修訂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生態文明建設主體責任,推動各級政府通過權責清單等方式建立分工明確、責權清晰的環境監管和環境保護工作體系,提高環境監管體系的可問責性。進一步完善政府績效評價考核制度,統籌規範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內容相近的考評工作,減少“運動式”考評、督查、檢查等工作,明晰對政策績效、監管績效的評價考核。此外,還要進一步規範與完善環保督察問責程序,切實推動督察制度法治化、規範化、程序化。
四是建立健全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文明體制中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賠償、後果嚴懲等基礎性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起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4個方面,提出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努力方向和重點任務。我們要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已經出台的要抓緊落實落地,實踐成熟的經驗做法要及時上升為制度和法律,在堅持鞏固、完善發展、遵守執行生態文明制度上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推進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五是建立健全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生態安全是事關大局、對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影響的安全領域。生態安全體系的建設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難性的系統工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不斷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針對關鍵問題整合現有各類重大工程,構建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協調聯動機制,加快體制機制建設,通過加強國家生態安全法治建設,加快國家生態安全體制機制建設,建立國家生態安全評估預警體系,設立國家生態安全保障重大工程等,實現生態安全效益的最大化,全力維護生態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