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種責任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根據教育部辦公廳等部委自2018年起下發的《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等文件,明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及中小學校“凡發現包含色情暴力、網絡游戲、商業廣告等內容及鏈接,要立即停止使用,退訂相關業務,卸載App,取消關注有關微信公衆號,堅決杜絕有害App侵蝕校園”,將網絡游戲列為對中小學生有害的內容。所以,出現網游廣告,不可以。
其次,這類產品設計流程導致的網課問題,并非出現在游戲平台,比如有平台的直播頁面,顯著位置設置“打賞”,被家長投訴。這也很可能僅僅是頁面本身就是如此。所以,企業在設計網課產品的時候,必須對全流程進行審視,發現那些不適合中小學生的環節與選項,加以妥善修改。
更重要的是,從更深的層面看,這類現象并不能僅僅從技術層面來解釋。
本來,雖然注册流程、廣告設置的確可能是平台的慣例,但使用網課的用戶類型是全新的。根據不同客戶,做出不同設置,這是產品經理的常識與業務底綫。然而遺憾的是,在這些平台的產品涉及流程的各種會議上,這類問題被完全忽略,甚至可能被視為一場盛宴。
中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外來因素幹擾。網課時,往往也沒有家長在身邊。一邊上課,一邊看著花花綠綠的廣告,自然難免受到誘惑,甚至邊上課邊玩起網游。
反過來說,游戲在誘惑中小學生,中小學生也在誘惑平台,誘惑平台中的產品經理。這種誘惑不難想象,中小學生,是網游的用戶,免費網課,又可以吸引一大撥中小學生流量,通過游戲廣告轉化獲利。這簡直是一場“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