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作為“後廚”的古籍整理平台,已經設定了團隊管理員、書目管理員、審訂員、整理員等各種用戶角色。下一步,將吸引各行各業的古籍愛好者、研究者,以眾包校對、協同審核等形式,推進古籍整理項目和數據庫建設,打造“古籍圖像上傳—文本校對整理—高質量標記—文本輸出”的全流程系統。
哈爾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生劉鈺昕,提前體驗了一回“整理員”角色。
“希望能為損毀嚴重的古籍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2022年4月,看到北大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招募信息,劉鈺昕第一時間報名,成為“識典古籍”平台的一名志願者。
“我參與了《春秋左傳注》《史記》《漢書》等古籍的校對工作。”談及志願工作,劉鈺昕的熱愛之情溢於言表,“印象最深的就是,為了制定魏晉南北朝官職標注規則,我查閱了大量的文獻,還詳細翻閱了《文獻通考》的‘職官考’二十一考。”
“新時代古籍事業發展,需要一批對古典文獻學、古籍保護、信息技術以及數字化流程都比較熟悉,又能將各方面有機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楊海崢建議,應加強古籍學科理論構建和課程體系建設,編寫適合新時代古籍工作需要的專業教材,並多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以推進新時代古籍人才隊伍建設。
“古籍是中華文明延續數千年未曾中斷的有力證明,希望通過‘識典古籍’平台以及暑期工作坊、學術研討等活動,推動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向世界展示和傳播我們的文化之美。”王軍說。
新年伊始,楊浩寫下了新的展望: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2024年,希望能收集更多古籍、提升整理質量,更好守護古籍這個文明之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