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衆黨在台灣政局中的角色、影響和挑戰
http://www.crntt.hk   2024-10-10 16:43:24
 
  (三)通過黨際互動拉高政治聲量,避免成為附庸

  在台灣兩黨主導、多黨共存的政黨格局之下,民衆黨的發展無法避免和國、民兩黨進行互動。一方面,民衆黨標榜自己為政治新勢力,有意和藍綠陣營保持距離以顯示自身立場的獨立性;另一方面,民衆黨也抓住機會和不同政黨進行互動,以維持政治聲量,擴大自身利益。第一,為發揮在野黨的監督職能,民衆黨較多與國民黨進行合作,其中最主要的即為“二合一”選舉“藍白合”:國民黨和民衆黨商討建立選舉聯盟。2023年10月,國民黨、民衆黨召開“藍白在野力量整合會議”,開始具體討論如何共同推舉“總統”候選人的問題。然而,由於兩黨選舉利益矛盾、雙方在民調統計誤差的計算方式等問題上存在分歧、民進黨阻礙“藍白合”等原因,雙方在最後一次在野整合協商會議中未達成任何共識,最後以兩黨各自推舉候選人的形式登記參選。儘管“總統”選舉合作破裂後國民黨呼籲民衆進行棄保,即因為原本支持的候選人已經明顯不能當選而轉投另一個候選人,并禁止柯文哲為國民黨“立委”候選人站台,兩黨在“立委”選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合作。例如國民黨籍台中市市長盧秀燕出席民衆黨籍“立委”候選人蔡璧如的宣傳活動,幫助蔡璧如拉抬選情。

  第二,民衆黨與國民黨在各種政治活動中相互聲援與合作,顯示出共同制衡執政黨的態勢。在立法行動方面,民衆黨“立委”蔡璧如就提出“在野大聯盟”的構想,國民黨對其表示支持,認為可以和民衆黨在理念相同的領域聯手提案、相互合作。民衆黨支持國民黨在“立法院”各委員會的“召集委員”候選人,并表示與國民黨合作才能確保優先法案的通過。在其他政治活動方面,民衆黨多次聲援國民黨組織的各項政治活動,包括對前台灣“總統”馬英九大陸之行表示支持,認為類似的訪問活動可以促進兩岸和平,批評民進黨當局仍然以對抗為主軸、衹顧政黨利益而不顧國際動態。針對蔡英文執政八年未能登上由台灣當局實際控制的太平島,2024年5月民衆黨、國民黨“立委”一同登上太平島視察,向外界宣示對太平島的實際控制權和捍衛“領土主權”的決心。

  第三,民衆黨和執政黨民進黨開展溝通對話,製造話題為本黨宣傳。2024年3月,柯文哲以民衆黨主席身份會面蔡英文,商討“勞保年金改革”“提升‘國防’預算”“強化社會安全網”“建立政黨溝通平台”等議題,主張朝野之間進行良性對話,顯示出與民進黨進行合作的開放態度。〔10〕在2024年“立法院長”選舉中,民衆黨和民進黨事先相互接觸,商討“綠白合”的可能性。然而,民衆黨黨內對“蔡柯會”是否可行存在較大的意見分歧,兩黨對於哪一方就“綠白合”首先接觸相互指責,最後也沒有達成有效合作,顯示出民衆黨作為在野黨,與民進黨的合作存在較大阻礙。

  三、民衆黨對台灣政局產生的影響

  作為第三政黨,民衆黨認為本黨應該在台灣政治版圖中扮演獨立於藍綠、代表中間路綫的角色。民衆黨的發展衝擊台灣政治格局,對台灣政治環境和兩岸關係產生重要影響,顯示出其關鍵少數的重要作用。

  (一)衝擊國、民兩黨獨大的政治格局

  民衆黨對台灣政黨體系造成強烈衝擊,改變了衹存在藍綠兩大陣營的格局。第一,不同於以往的第三政黨,民衆黨努力在保持獨立的基礎上,批判國、民兩黨的政策主張,同時對國、民兩黨進行監督。面對島內各項政治議題,民衆黨并沒有一直跟隨某一大黨的主張,而是根據政黨定位和實際情況進行判斷。例如針對年金改革事宜,民衆黨同時對國民黨提出的年金改革修法提案和民進黨提出的年金檢討報告提出質疑,認為國民黨的提案將導致基金加速破產,而民進黨的報告則存在相關條文規範含糊不清等重大問題。基於上述理由,民衆黨“立法院”黨團拒絕參與年金改革複議案的表決,表達了不同於藍綠兩黨的獨立立場。〔11〕

  第二,民衆黨的出現及其對選舉活動的參與迫使藍綠兩黨調整競選策略,對台灣選舉活動的走向造成深刻影響。通過“超越藍綠”的定位和理性務實的內外政策主張,民衆黨獲得中間群體的支持并初步具備相對牢固的基本盤,〔12〕迫使藍綠兩黨對各自的競選策略進行調整。在“藍白合”的嘗試開始後,民進黨的主要競選目標之一即為阻礙“藍白合”成功,顯示出民衆黨和國民黨聯合競選對其造成的巨大壓力。“藍白合”尚處於協商階段時,民進黨開展媒體宣傳攻勢,指出負責談判“藍白合”事務的柯文哲競選辦公室主任周榆修擁有民進黨籍,引發國民黨對“藍白合”的質疑。“藍白合”破裂後,國民黨拋出“聯合政府”構想,表示當選後仍會邀請民衆黨參與執政,被民衆黨質疑其號召選民進行棄保,體現出國民黨對民衆黨分攤其選票的擔憂。

  (二)發揮立法和監督的關鍵作用

  “立法院”是民衆黨能够發揮關鍵少數作用的重要平台。第一,民衆黨在“立法院”確立第三大黨的地位并成立黨團,使其能够在藍綠兩黨僵持的情況下影響“立法院”重大決議的走向。“立法院”組織法規定,黨團在“立法院”可以不受議事規則規定的人數限制進行連署或附議等行動,相較於單個“立委”擁有更大的權力。“立法院”議事規則規定,“立委”提出程序動議或改變議案狀態的異議時,需要獲得出席委員的過半數同意。〔13〕由於藍綠兩黨在“立法院”的席位均未過半,民衆黨的8席成為能够影響“立法院”決議的重要力量。在“立法院長”選舉中,藍綠兩黨“立委”都將選票投給本黨候選人,沒有出現跑票的情況。由於“立法院長”的第二輪選舉采用相對多數制,而國民黨“立法委員”席位多於民進黨,因此雖然民衆黨獨立推出自己的“立法院長”候選人,但仍然被視為是推動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韓國瑜取得“立法院長”職位的重要力量。

  第二,民衆黨在“立法院”阻擋民進黨“立委”不合理提案和法案通過,試圖修正島內權力分配不合理的制度漏洞,有效緩解了台灣地區權力格局失衡、行政權獨大的不合理現象。針對“立法院”改革事宜,民衆黨與國民黨作為在野黨,合作提出五項“立法院”改革法案,需要修改的法律包括《“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等,〔14〕這些改革進一步擴大了“立法院”的權威和職權,限制了“總統”及行政機關的權力。

  (三)提供緩和台海緊張態勢的理念與行動

  民進黨當局執政八年以來,頑固實施“抗中保台”策略,兩岸關係不斷惡化。民衆黨基於民進黨當局引發兩岸矛盾加劇的教訓,提出和大陸的立場有所契合、〔15〕理性務實的兩岸關係發展理念,組織多項兩岸交流活動,為台灣民衆提供了相對可接受的兩岸關係發展選項。

  第一,民衆黨提出理性友善的兩岸主張,有利於緩解兩岸對立情緒。在2020年台北-上海城市論壇舉辦期間,民衆黨主席柯文哲提出了處理兩岸事務的“五個互相”原則,呼籲促進兩岸人民進一步加深溝通融合。2022年雙城論壇舉辦期間,柯文哲以“三個應該”闡述民衆黨的兩岸關係發展願景:應該合作以創造雙贏、應該溝通以化解分歧、應該建立護欄以管控危機。〔16〕針對台灣民衆對兩岸情勢焦慮感加深、對民進黨當局的兩岸政策強烈不滿的狀況,民衆黨認為台灣安全不能衹依靠美國善意,還需要與大陸保持實質有效的溝通。因此,民衆黨呼籲兩岸重啓對話,積極讓陸委會及兩岸協商管道發揮功能,避免雙方誤判情勢。面對民進黨當局頑固執行“抗中保台”政策,假借意識形態操弄兩岸關係的做法,民衆黨表示堅決反對,主張兩岸政策以人民權益為中心,認為兩岸交流不應該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第二,民衆黨執政的地方縣市組織多項兩岸交流活動,增進兩岸合作與民衆融合。新冠疫情期間,上海市和民衆黨主席柯文哲執政的台北市以綫上形式舉行雙城論壇,簽署合作交流備忘錄,為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訂立框架、互相交流城市治理經驗,以“彰顯彼此持續交流的善意和決心”。〔17〕雙城論壇作為兩岸地方城市交流的一項制度性設計,為兩岸持續溝通合作提供妥善渠道,有利於增進兩岸人民相互暸解。金門縣民衆黨籍縣長陳福海在任期間,表達了希望金門成為兩岸交流的樞紐熱點的願望,并爭取恢復金門酒廠等企業對大陸的商品出口,為兩岸氣氛和緩營造友善氛圍。2023年1月,廈門和金門恢復兩岸“小三通”,并在同年春節期間共同舉辦兩岸交流活動,在台海總體態勢較為緊張的情況下率先開展友好交往。〔18〕民衆黨對兩岸關係的積極觀點和相關活動緩和了台海地區的緊張態勢,促進兩岸民衆的相互理解,為台灣官方和民間組織發展兩岸關係提供了良好的示範。

  四、民衆黨繼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儘管在台灣立法機構獲得關鍵的“立委”席位和部分地區執政權,民衆黨仍然面臨地方動員能力缺失、黨內立場分歧嚴重、兩岸主張搖擺等一系列挑戰。這些挑戰既源於台灣政治制度、台海及中美關係等外部因素,也是民衆黨自身特徵造成的結果。

  (一)民衆黨的發展受制於結構性困境

  台灣固有的政治格局不利於民衆黨等小黨的生存發展。第一,台灣現行選舉制度嚴重制約小黨發展壯大。台灣“立法委員”選舉制度為單一選區兩票制,選民需要投出兩票:一票投給候選人,一票為政黨票投給政黨。“立委”分為區域“立委”和不分區“立委”,區域“立委”選舉實施簡單相對多數制,不分區“立委”選舉實施比例代表制,由各政黨獲得的政黨票占總票數的比例進行分配。台灣以相對多數制為主的選舉制度有利於大黨獲得更多的“立委”席位,因為單一選區的設置使得小黨無法和國、民兩個大黨競爭唯一的“立委”名額。民衆黨的發展也受到這種選舉制度的諸多限制。在參與過的兩屆“立委”選舉中,民衆黨都沒有獲得區域“立委”的席位,衹能通過政黨票分配不分區“立委”的名額,從而出現了政黨票占比22%而實際“立委”席位僅占7%的反常現象。如果選舉制度不能得到改革,民衆黨在未來的選舉活動中仍會面臨制約。

  第二,在藍綠兩黨獨大的政黨體系中,民衆黨不得不聯合其中一方以制衡另一方,由此出現淪為大黨附庸的風險。2024年“二合一”選舉之後,民進黨打破八年執政輪替的規律繼續執政,國民黨和民衆黨則繼續擔任在野黨的角色。已經執政八年的民進黨掌握龐大的行政資源,發展勢頭最大,實力最強。民衆黨作為在野黨需要行使監督職能,因此在絕大多數的政治活動中與國民黨聯合以制衡民進黨。民衆黨黨團和國民黨黨團密切合作推動“立法院”改革法案,不顧民進黨“立委”的反對強行推進決議程序,遭到部分台灣民衆對改革法案推進過程是否具有程序正義的質疑。台灣民衆多次針對“立法院”改革進行抗議,民衆對國民黨、民衆黨的政黨支持傾向也出現下跌。〔19〕這些與國民黨的合作行動都使民衆黨面臨淪為“小藍”、失去獨立性的批評。

  第三,在民衆黨的發展挑戰藍綠兩黨的利益時,兩大政黨都對民衆黨進行打壓,限制民衆黨的發展。民進黨和國民黨在台灣政局中發展數十年,擁有豐富的資源、選舉經驗和完善的組織基礎,都對第三政黨進行打壓。〔20〕國民黨面對民衆黨蠶食本黨選民基礎的情況,呼籲選民集中選票,利用棄保效應打擊民衆黨選情。民進黨為防止本黨黨員和民衆黨合作,通過嚴格的黨規黨紀以限制黨員與民衆黨接觸。同時,民進黨能够利用執政資源限制民衆黨的發展。民衆黨在選舉過程中遭到傳統媒體封殺,無法購買競選廣告,被迫通過自媒體等手段進行競選宣傳,客觀上限制了選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