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需要儘快恢復常態化的交流往來 |
|
兩岸關係趨勢圖 |
中評社╱題:兩岸關係的現狀與未來 作者:高孔廉(台灣),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原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摘要】兩岸同文同種,必須記取俄烏戰爭、民不聊生的教訓,絕對不能開戰互相毀滅,衹能避戰追求和平,唯有走向善意循環,才是人民之福。經貿與文化是連結兩岸的兩個重要紐帶,喚起兩岸認同中華文化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壹、什麼是“維持現狀”?
兩岸關係在馬英九執政時期,達到高峰,可以說是兩岸自1949年分隔以來雙邊關係最好的時期,兩岸各種交流相當順暢,貿易與投資因兩岸優勢互補,穩定成長;文教交流包括交換學生、教師亦漸漸增加,對於增進瞭解甚有助益;觀光旅遊更屢創高峰,兩岸沒有軍事衝突,台灣也能有意義參與一些國際組織與事務,包括世界衛生大會(WHA)、世界民航組織(ICAO),雙方進行了11次會談協商,簽署了經濟民生攸關的協議23項,各協議建立官方對口的聯繫管道,兩岸事務各層級亦有定期溝通管道,這是馬政府時期的“兩岸現狀”。
相較之下,蔡英文在2015年大選時,曾承諾兩岸關係維持現狀〔1〕,但她的“現狀”不知如何定義,現在看來,再問一次現狀是否維持了,相信她也無法回答,因為2016年以來,由於她迴避了兩岸關係定位的關鍵問題,不承認九二共識,戰略模糊地處理“一個中國”問題,衹說“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2〕,而不提“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後來2021年10月甚至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3〕,被解讀為“新兩國論”,在中美台三邊關係上,一面倒地傾向美國,以致引起兩岸關係的緊張,特別是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一切來台訪問,造成大陸於事後環台軍演,沒收了“海峽中線”,軍機艦越過“海峽中線”,彈道飛彈飛越台灣上空〔4〕,這一年來大量機艦繞台已成常態。在國際上有八個台灣“邦交國”斷交,倒向中國大陸,而台灣也不再能參與WHA、ICAO的活動,凡此種種,導致兩岸關係緊張陷入谷底,甚至有惡性循環現象,這難道就是蔡政府所謂的“維持現狀”!
貳、兩岸關係良窳指標
兩岸關係之良窳,除了主觀的感受外,本文嘗試建立一些客觀的指標來衡量,本人認為大致上可以歸納為六大題。
一、兩岸交流,包括經貿、文化、人員往來、陸客來台、陸生來台等。雙邊關係好,這些交流都能順暢進行,雙邊關係愈好,這些交流愈熱絡。
二、兩岸正式會談協商
兩岸往來必有交流不順暢,習慣、文化差異,法規不同,甚或爭議,需要協商解決。
然而,兩岸協商必先去除政治爭議才有坐下協商的基礎,在1991年兩岸分別成立海基會、海協會,首先碰到的障礙就是對“一個中國”的認知。經過一年半,雙方來回磋商,才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後來又被賦予“九二共識”的名稱),在這個共識下,1993年兩會在新加坡舉行會談,簽署4項協議。但李登輝執政時期及陳水扁2000年至2008年執政,又鬧出“兩國論”及“一邊一國”的爭議,因而協商中斷。直到2008年馬英九執政,建議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協商,雙方在8年舉行了11次會談,簽署了23項協議,有助於兩岸交流及民生議題的解決。而且每項協議又由業務主管機關建立了聯繫溝通的管道。
三、兩岸溝通聯繫管道
兩岸之間溝通聯繫管道愈多,愈能避免誤解。從最近美中關係來看,由於2022年佩洛西訪台及美國對大陸軍方人士的制裁,大陸方面中斷了與美國包括軍事、外交及經貿等重要聯繫管道,特別是中斷軍事聯繫管道〔5〕,拒絕雙方國防部長會面;而美方則千方百計,希望能夠恢復,一方面是解決交流碰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避免雙方誤判的可能。兩岸關係也是類似情況,馬英九執政時期建立的管道至少有二、三十個,但蔡政府上台後,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重要的溝通管道如兩岸事務主管機關陸委會與國台辦,海基會與海協會完全無法聯繫,海基會發函海協會亦遭已讀不回待遇。
四、兩岸相對層級熱線、領導人會見
主管兩岸事務的機關分別都有相對層級的熱線,如首長、副首長、處長等等,可以及時聯繫,解決問題,兩岸領導人更於2015年11月在新加坡會見〔6〕,這是1949年後兩岸領導人第一次會見,證明兩岸關係是可以平起平坐、和平共處,無須兵戎相見,此次會見轟動國際,各國媒體爭相報導。
賴清德於今年5月到台大進行校園座談,當被問及“最想跟哪位國家元首共進晚餐”?賴清德秒回“習近平”,並稱“人民的福祉最重要,和平對大家都有好處”〔7〕,其目的也就是希望會見,建立溝通管道追求兩岸和平。
(兩岸關係趨勢圖)
五、兩岸軍事對峙及國際組織的對抗
經濟學人雜誌2021年5月封面指稱台灣是“世界最危險的地方”〔8〕,近年國際輿論及智庫也常就兩岸何時會發生軍事衝突進行兵推及討論。大陸對台軍事動作愈來愈多,記得1990年代時,大陸軍機都在大陸內陸活動,李登輝的“兩國論”後,開始出海,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後,飛到“中線”,而2022年佩洛西訪台後更突破跨過“中線”,航母到台灣東海岸,軍事威脅日益嚴重。事實上兩岸同文同種,不必劍拔弩張,應該以俄烏戰爭為鑑,為了兩岸人民福祉,衹能有和平避戰的選項。
另一方面,大陸對台國際活動的“封阻”及“邦交國”的爭奪,也是兩岸關係惡化的重要指標,自從蔡政府上台後,已無法參與WHA及ICAO,而馬政府時代的“外交休兵”也被打破,自2016年來,7年“斷交”9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馬、多米尼加、布基納法索、薩爾瓦多、所羅門群島、基里巴斯、尼加拉瓜,最近的一個是2023年3月的洪都拉斯〔9〕。我認為目前應該適可而止,否則“邦交國”歸零,後果難料。
六、兩岸民間的對立或友善氛圍
過去台灣的民意調查,對大陸官方及民間的好感度,大多認為民間還是友好的,但近年友好的比例趨降,同樣的大陸民眾對台灣民間友好度也有類似下降情形,舉例而言,大陸一些民眾的反應,在台灣看來是不合理的,例如2016年大選前夕,台灣藝人周子瑜在韓國舞台表演時,揮舞“國旗”,竟被大陸網民認為是“台獨”〔10〕,其實她不過是在韓國表示來自“中華民國”的,又如藝人張鈞甯的論文“我國演藝人員經紀管理之法治問題”,其“我國”兩字竟被認為是“台獨”〔11〕,而更不合理的是文學大師龍應台的著作竟也被認為是“台獨”而被禁〔12〕,大陸民眾甚至武統的聲音愈來愈高,若兩岸人民互相討厭,敵意螺旋上升,會很麻煩,大陸方面宜放寬民間交流,2023年三、四月馬英九率團訪問大陸及七月邀請大陸學生來台,踏出了一步,後續仍待兩岸共同努力。
叁、兩岸關係趨勢圖
如果將上述指標綜合繪圖,我們可以看出兩岸關係的兩個高潮及兩個低谷。第一個高潮是1992年-1995年,以達成“九二共識”開端,進行了辜汪會談簽了四個協議。第二個高潮是2008年-2016年,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11次會談,簽了23項協議,並以2015年11月的馬習會達到高峰。第一個低潮是1999年-2008年,李登輝的“兩國論”,陳水扁不承認九二共識,衹說“九二精神”,另提“一邊一國”〔13〕,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列舉三種情況,以“非和平方式捍衛國家主權,1.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2.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3.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14〕。第二個更嚴重的低谷,也是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向美國傾斜,導致大陸沒收海峽中線、航空母艦環台警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