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何時回到潛在增速?
http://www.crntt.hk   2020-04-13 08:37:35
  中評社北京4月13日電/摘要:

  疫情之前我國潛在增速在5.5%-6.0%,且處於下台階的階段。如果疫情導致全球經濟進入衰退,那麼中國經濟最快也至少需要兩個季度才能恢復到潛在增速(強力刺激的情況下),而且基本很難回到前期水平。同時,經濟衰退本身還可能會挫傷潛在增速。這是我們在估計全年經濟形態和位置時需要考慮的一個基本前提。

  疫情發展到現在的階段,已不再是一次性衝擊,全球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由於經濟有其慣性,按下暫停鍵之後重啟需要時間,經濟短期內很難迅速恢復。

  刺激政策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至少需要兩個月到一個季度的時間才能見到傳導效果,對應而言,利率低點大約就在6月末-7月初。如果情況不理想,可能還會推後。

  因此,二季度內長端利率繼續下行方向仍然明確,時間比空間重要,再度重申久期策略可以繼續參與。

  隨著全球疫情可能出現拐點以及更加全面和大力度的刺激政策陸續落地,市場的關注點還是基本面。國內一季度數據即將陸續公布,該如何看待全年經濟走勢?3月22日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估計二季度各項經濟指標會出現顯著改善,中國的經濟增長會比較快地回到潛在產出附近”。那麼,當前中國經濟潛在增速處於什麼水平?經濟能否快速回到潛在增速?

  如何看待衰退與潛在增速的關係?(1)疫情前經濟潛在增速在5.5%至6%,且處於下台階的階段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於2019年發表的《中國潛在產出的綜合測算及其政策含義》的論文中對我國潛在增速進行了測算,通過生產函數法、狀態空間模型、宏觀計量模型及DSGE模型四種方法對我國潛在產出進行了季度估算和預測,以四種結果的加權平均值為潛在增速的測算值。從結果來看,2020年中國的季度潛在增速在5.5%至6%之間。同時,若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持當前經濟結構不變且人口外生條件下,未來10年內我國潛在產出增速仍將緩慢下降,逐步穩定在4.8%至5.1%的區間範圍內。

  (2)經濟衰退之後短期內很難回到潛在增速通過觀察上圖中國GDP實際增速與潛在增速,我們可以發現以下事實:危機之後即使有政策刺激,經濟恢復至潛在增速至少也需要兩個季度。例如金融危機時期GDP低點在2009年1季度,而直到2009年三季度以後才回到潛在增速附近(>10%),而1998年6月經濟觸底之後也是到1998年年底才回到潛在增速(約8.5%)。強刺激確實會使經濟企穩,但經濟增速難以回到前期水平。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雖然出台了力度空前的刺激政策,但經濟增速依然未能回到危機發生前的水平(2007Q2,次貸危機發生在2007年8月,中國經濟已經開始降速)。1998年增發國債刺激經濟,但經濟反彈幅度也低於前期高點,當年經濟也未能保八。

  (3)經濟衰退可能導致潛在增速繼續下台階根據美聯儲的研究,經濟衰退本身也會導致潛在增速下降,主要影響渠道是投資減少導致人均資本存量下降,同時勞動參與率下降也會形成拖累;在衰退之後的四年中累計降低潛在增速1.5個百分點,其中發達國家約2%,發展中國家約1.25%。

  如何看待此次疫情衝擊?(1)疫情不是一次性簡單衝擊,全球經濟可能陷入衰退如果疫情短時間內結束,那麼大概率只是一次性衝擊,比如2003年非典。但隨著全球疫情大爆發,以及隨著之而來的失業劇增、企業破產、外貿和供應鏈受阻、新興市場資本流出和債務壓力攀升等問題,疫情已不再是一次性簡單衝擊。近期國際機構普遍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IMF表示,2020年全球經濟負增長,程度可能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經濟將在2021年迎來恢復[1];IIF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從1%下調為-1.5%[2];WTO預計由於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2020年世界商品貿易將暴跌13%至32%[3]。世界銀行預計,2020年發展中國家、歐洲新興市場和中亞的GDP將收縮2.8%至4.4%[4]。(2)經濟能否出現報復性反彈?目前普遍的預測是中國一季度衰退,歐美則二季度繼續負增長,問題在於經濟能否出現短期觸底反彈。市場都看到了本次疫情有其特殊性:致死率不高,不會導致勞動力大幅減少;全球大流行之下各國普遍採取隔離等防控措施,短期內對經濟造成強烈衝擊,不過嚴格防控之下疫情存在即將面臨拐點的可能性。因而,本次疫情並沒有特別好的先例進行參照。我們認為經濟有其慣性,按下暫停鍵之後重啟需要時間,經濟短期內很難迅速恢復。在此我們介紹兩篇理論研究供大家參考:一是供給衝擊的乘數效應。NBER論文《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COVID-19: Can Negative Supply Shocks Cause Demand Shortages?》指出,疫情期間由於隔離措施導致的失業、企業破產等短期供給衝擊帶有乘數效應,即短期的供給衝擊最終會帶來更大幅度的需求下滑。例如,疫情期間旅遊業暫停開放,該行業從業者收入和消費都會受到衝擊;而對於其他消費者而言也很難有替代品可選,大部分旅遊支出應該會被省下而不是轉作他用;兩者合計的需求減少可能會大於旅遊業本身的供給收縮。此外,企業破產則可能通過居民消費渠道放大對總需求的衝擊。二是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外溢效應。BIS近期發表的論文《The macroeconomic spillovereffects of the pandemic on the global economy》研究了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動態影響和外溢效應。這種外溢效應一方面來自各國不協調的隔離防控措施,另一方面來自傳統的貿易和金融聯繫。假定隔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僅限於Q1,對歐美和其他發達經濟體(OAE)的影響在Q1和Q2相同,對美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EME)的影響程度分別是Q1占25%、Q2占75%。論文通過貝葉斯向量自回歸(BVAR)對各大經濟體的經濟走勢進行了模擬。從模擬結果來看,即使樂觀假設下疫情不出現反覆(二季度衝擊結束),疫情對經濟的負面衝擊可能也會持續,後續可能只是溫和回升。論文還指出由於外溢效應很大,僅僅個別國家和地區的疫情得到控制並不能有效降低經濟受衝擊的程度,因而需要有效的國際協調。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