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兩岸關係暨推動國家統一進程中若干重大問題之管窺
http://www.crntt.hk   2023-05-04 10:54:54
 
  (二)“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

  闡明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憲制性關係,這是不容談判的。兩岸政治協商中,一個難以迴避的、必然面對的政治性表態可能涉及相關的內涵:一是對“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的肯定和尊重,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中已經闡明的問題,重申即可。

  (三)“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精神

  我們反對台灣的“修憲”謀獨,這意味著我們仍然肯定“中華民國憲法”中一個中國的精神和立場。大陸方面提出,台灣當局衹要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一切都可以談;台灣可以提出“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其中已然包含了歷史上的中國及“中華民國”政治名號的處置方案。一切都可以談,體現了大陸在1949年廢止“中華民國憲法”之後,在完成國家統一大業中,大陸的政治誠信、包容和善意。“中華民國憲法”是歷史的中國的產物,也是現實中台灣的政治人物政治利益的承載平台,甚至關係到台灣普通民衆的歷史情感。

  (四)對台灣方面有關憲制性法律或文獻的表態

  主要是“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國家統一綱領”。大陸的表態是可以肯定和尊重兩部法律、一部政治文獻中一個中國的原則和追求國家統一願景。

  (五)求同化異,是大陸處理兩岸憲法的總原則

  在未來可能出現的政治協商和政治談判之中,大陸處理兩岸憲法的總原則應當是求同化異。求同是求歷史的、文化的、血緣的、領土疆域之同;化異是在存異的基礎上,通過協商或談判,化解主權代表權爭議之異。存異,是協商談判初始狀態,各方對爭議議題的相互包容和尊重;化異,則是實現國家統一的目標。如果衹有存異,沒有化異,停留於“存異”部分對抗和爭論,國家統一衹能陷入停滯。

  (六)大陸如何看待“中華民國”的歷史遺產——“詩意和理想的中國統一”

  2015年著名的台灣問題研究學者章念馳先生提出,統一理論需要升級。其背景是,章先生呼應了台灣黃年先生的文章。2015年5月17日,黃年先生在台灣聯合報刊登了“為一個中國裝上輪子”的文章。一個中國尚未統一,事實上的兩岸分治。統一的兩種假設,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和維持“中華民國”的統一。台灣的黃年先生,提出一個有十分有意思的大膽說法,所謂有“詩意和理想的中國統一”。這提法的核心內容是:台灣民衆渴求在統一前有一個合情合理的身份與地位。黃年先生還提出,“兩岸分治而不分裂的簽訂有憲章地位的和平協議”。

  章念馳先生在《中國評論》總編輯周建閩先生文集《思繫中華》的序言裡面,有一段獨特的論述,對黃先生的文章作出回應。章先生指出,持這樣想法的人在台灣不是少數,愛台灣,也有台灣的主體意識,敢說出一個中國,也不迴避統一,愛中華民國,也愛一個中國,有理想,有詩意。對此,章念馳先生大膽地提出,“統一理論難道不能升級到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嗎”?章先生還認為,“中華民國絕不是一筆負資產,而是我們必須接受的歷史遺產”。

  (七)分析“中華民國”政治歷史遺產的四個維度

  “中華民國”的政治歷史遺產敏感而複雜。處理兩岸關係,促進國家統一,特別是采取和平方式實現統一,兩岸開展政治協商或政治談判中,必然要觸及“中華民國”這一議題。這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不是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筆者以為,分析“中華民國”政治歷史遺產具有四個維度。一是兩岸憲法的維度,二是台灣政治生態和兩岸政治關係的維度,三是兩岸分離分治的歷史與現實維度,四是國際政治維度。其中,“分離分治的歷史與現實維度”包括了兩岸共同的中華文化、台灣有別於大陸的政治制度、台灣70年來的經濟成就,以及台灣的社會生活方式。當然,不可迴避,其中也包含著台灣民衆的感情和尊嚴。

  (八)統一前台灣的身份

  台灣黃年先生關心的所謂統一前台灣的身份是什麼?筆者以為,由於“中華民國”憲制體系在台灣的延續和延展,這是歷史上的“中華民國”對所轄的單一行政區域行使治權。如果台灣當局認同國家統一,台灣當局可以被認同為,是一個中國的地方政權、地方組織和政治實體;但如果台灣當局搞分裂,就是割據政權。就台灣住民而言,衹能是兩個選項:歷史的中國的公民,即“中華民國”的公民;抑或是中國未完全統一之前的中國分離區域的公民。而這兩個選項都是中國公民。

  (九)“中華民國”是否具有正當性,是正資產還是負資產

  這是一個歷史的和現實的政治判斷。前文指出,分析“中華民國”政治歷史遺產的四個維度。我們可以承認和尊重兩岸分離分治的歷史與現實,承認台灣有別於大陸的政治制度,承認台灣依然繼承和存續的中華文化,承認台灣近70年來的經濟成就,以及尊重台灣民衆的社會生活方式。但是,筆者必須指出,四個維度,其中“兩岸憲法的維度”“台灣政治生態和兩岸政治關係”的維度,是具有決定性的,也是分析台灣政治歷史遺產的根本性尺度。

  “中華民國”的歷史正當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中已經做了表述,而現實的“中華民國”的正當性,要看兩岸的政治關係和台灣的政治生態。民進黨主政下的台灣,堅持台獨分裂的路綫,致使現實的“中華民國”資產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台獨政權割據下的“中華民國”,當然是負資產。“詩意和理想的中國統一”的政治環境并不存在。

  三、前瞻2024,中國國民黨的政治路綫的建言

  (一)中國國民黨失敗和挫折的歷史教訓不能忘記。中國國民黨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締造的政黨,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是“中華民國憲法”創制者,是在台灣備受尊敬的蔣經國先生帶領下,台灣取得巨大經濟成就的政黨,是曾在台灣長期執政、擁有巨大的政治優勢的政黨。蔣經國先生去世後,民進黨崛起,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國民黨屢遭敗績,淪為在野黨,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中國國民黨失敗的最大教訓是:其政治路綫缺乏戰略高度,政黨領袖缺乏應有的政治格局和政治擔當,缺乏具有戰鬥力的精英集團,丟失了意識形態的叙事主導權。

  中國國民黨執政期間兩大敗筆,極大傷害了中國國民黨,也傷害了台灣。一是對台獨的妥協和縱容。台獨課綱,消蝕了“中華民國”的精氣神,毒害了台灣的兩代人,至今毒害還在延續。二是反服貿的“太陽花”運動,國民黨的退讓,破壞了兩岸經貿關係和政治互信,毀壞了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這兩次重大的錯誤,嚴重動搖國民黨的執政基礎,導致民進黨再度執政。民進黨執政期間,對中國國民黨嚴厲打壓,刀刀見骨,往死裡整。如果中國國民黨拿香跟拜民進黨搞“華獨”“獨台”,是重蹈歷史覆轍,將再次喪失中國國民黨的政治優勢因素,是慢性自殺,這些慘痛的教訓絕不能忘記。

  (二)中國國民黨又一次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2022年年底,中國國民黨“九合一”地方選舉大勝後,面臨2024年台灣的大選。台灣著名統派人士武之璋先生提出了2024票投藍營政治領袖的五個條件: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熱愛中華文化,堅持“三民主義救國”的理念,反對台獨,支持和平統一。他認為這五個條件對藍營的基層民意來講是毫無問題的。

  歷史留給中國國民黨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回到“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的歷史原點,台灣的民進黨不答應,大陸的中國共產黨也不同意。中國國民黨衹有真心實意,真正力主反台獨才能鬥過民進黨。

  (三)中國國民黨政治路綫應有的戰略高度

  中國國民黨要大開大合,大破大立,確立自身政治路綫應有的戰略高度,找回中國國民黨作爲中華民族百年大黨的魂魄,成為孫中山先生名副其實的政治繼承人。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擁有“歷史的中國”的正統,擁有“中華民國憲法”的加持,振興中華,方能護佑台灣;做中國的大黨,方能做台灣的強黨;堅持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與尊重中國大陸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的現代化并行不悖。

  與大陸一樣,台灣同樣是中國960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資源、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資源(含專屬經濟區473萬平方公里)、海域資源的擁有者,是燦爛中華文化的擁有者。搞“台獨”、“一邊一國”、“兩國論”,為少數政客弄權牟利,是對2300萬台灣人民權益的剝奪和犯罪。

  完整的中國,是歷史、文化 、血緣、政治的中國。兩岸同文同種,歷史、文化、血緣的中國是沒有爭議的。而“政治的中國”的爭議,是國共內戰遺留的國家主權的代表權、兩岸分治不同政治制度的選擇。“一國兩制”已經為兩岸“政治中國”的爭議提供了可以彌合的也是惟一可能實現的方案。中國國民黨首先要堅定地回歸歷史的、文化的、血緣的中國,才有資格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留台灣政治制度的“政治中國”參與者和建設者。

  (四)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沒有任何妥協空間

  5000年歷史,中華民族在一波又一波的風雨和災難中能够生存、發展和壯大,其中一條顛撲不破的法則: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人民福祉之根本,是人民生存之家園,是民族發展之依托,是自由之保障。中華歷史內憂外患,山河破碎,外強入侵,國家分裂、軍閥內戰割據,國家和民族在綿延不斷的戰火之中崩塌和重建,在骨肉分離、被瓜分被淩辱的血淚洗禮中沉澱。國家的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民族的首要價值,是中華大廈的基石,是中華歷史文化內聚力的要求,是規避災難、痛苦、貧窮、亡國滅種的庇護所,是中華民族族群繁衍的生命資源。中華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寶,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也是保存中華文明延綿不息的根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