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成熟。新技術只有發展成熟才能增加穩定性,從而降低應用成本。以蒸汽機為例,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該技術已經開始被使用,但運轉效率很低。瓦特經過反覆試驗,發明了可顯著提高蒸汽機熱效率的方法,直到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才在西方開始徹底代替風能、人力、畜力。一項技術從誕生到成熟,往往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三是廣泛應用。蒸汽機、汽車、計算機等發明,應用都非常廣泛。按照這些標準,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新能源和電動車可能成為對未來經濟社會產生較大影響的技術領域。近10年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逐漸成熟並被廣泛應用。依靠海量的數據、降低創新成本的巨大市場以及大量的人力資源,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走在世界前列,與美國、日本並駕齊驅。儘管目前還未掌握最先進的核心算法,但隨著我國在基礎研究上加大投入,依靠數據、市場和人力資本等優勢,攻克核心技術只是時間問題。
新能源是另一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技術領域。以光伏產業為例,2006年政府大規模補貼光伏產業,各地出台稅收優惠等支持政策,產業發展最初階段可能存在過度投資現象,但這是不可避免的成本。在補貼支持和市場競爭中,一批企業退出市場,一批企業發展起來並開始掌握核心技術。目前我國太陽能裝機容量占全世界的1/3,75%的光伏組件在中國生產,全世界80%的裝機容量使用中國產品。雖然火電成本目前基本沒有下降空間,但未來太陽能的成本仍有下降空間。此外,我國在智能化超高壓電網領域也走在世界前列。
比如電動車產業,發展初期主要目標是降低汽車產業對石油的依賴。相比燃油車,電動車可能成為彎道超車的行業。在市場前景以及產業政策支持下,我國電動車產業快速發展,目前約70%的鋰電池由中國生產,我國電動車銷量占全球30%以上。在高水平對外開放過程中,特斯拉的引進產生了明顯的“鮎魚效應”,推動國內電動車行業和企業實現了更高水平發展,掌握核心技術的寧德時代、比亞迪成為該領域世界級企業。
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基礎上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對我國實現碳達峰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十四五”時期總目標是降低13.5%。儘管近年來我國煤炭消費量比重和高耗能行業比重持續下降,然而目前能源消耗中,煤炭仍占56.8%,煤炭使用產生的排放占比達75%。因此,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仍面臨挑戰。
新興產業地區快速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