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究竟是做一個如同基督徒和東正教徒設想的“小歐洲”國家,還是如同遜尼派和什葉派所設想的“阿拉伯國家”;究竟是突出黎巴嫩獨特的“海洋-腓尼基人”歷史,還是強調遜尼派和什葉派穆斯林的“內陸-阿拉伯人”傳統,長期以來在黎巴嫩內部都難以調和。
另一方面,黎巴嫩各個宗教和教派在一系列重大地區問題上,顯示出了深深的裂痕。
比如在巴以問題上,基督教和東正教徒往往更傾向於中立姿態,而什葉派和遜尼派則同情巴勒斯坦民眾。
在敘利亞問題上,什葉派傾向於同情敘利亞政府,而遜尼派傾向於同情反對派。
在同伊朗關係問題上,什葉派“真主黨”傾向於發展與伊朗的友好關係,而遜尼派則更傾向於發展與沙特的關係。
政治體系的建立,往往是政治身份的體現和結果。只有政治身份變化,才能夠帶動政治體系變革。
對於黎巴嫩來說,“教派政治”建立在獨特的歷史和現實之上,要想破舊立新,重塑身份,進而帶動國家實現政令統一,彌合分歧,必然長路漫漫,困難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