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速培育內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
http://www.crntt.hk   2019-05-16 08:07:05
  中評社北京5月16日電/近年來,中國不斷推動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轉變。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變化,這一轉變進程還需要進一步加快,而經過多年發展,中國也更有條件加速推進這一轉變。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建設銀行戰略規劃部董積生文章分析,從各國實踐看,當經濟發展到中高收入水平,尤其是經濟總量躍居世界前列,對外貿易總量較大,進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特別是出口增速將更加趨於放緩,對外貿易順差減弱,甚至呈現逆差,經濟增長將更多由外需轉向內需推動。

  中國外需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經濟增長路徑受到約束。2001年至2018年,中國出口年均增速達到14%,是世界上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不僅支撐了經濟增長,也通過進出口帶動了國內投資、消費,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但當前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極大衝擊這一增長模式的基礎。

  從國際環境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泛起,國際多邊貿易規則和秩序受到嚴重影響,WTO框架下的全球貿易一體化受到嚴峻挑戰;從國內因素看,隨著勞動力、用地、生態環保等各種生產成本逐漸上升,過去所依賴的拼資源、拼低勞動力成本、低用地成本,甚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以換取出口快速增長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

  文章指出,加速培育內需增長動力,已成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經過多年發展,中國需求結構與檔次發生重大變化,已基本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但供給結構和供給方式調整升級滯緩,不能適應迅速變化的需求升級,出現了供給制約需求實現的特殊矛盾,“需求疲弱”難以緩解,當前中國傳統產能基本上都處於過剩狀態。另外一方面,國內市場從日常消費品到投資品以及醫療教育等大量來自進口,每年境外消費達到數千億美元,甚至超過1萬億美元,不僅使中國經濟增長加重了對外部市場的依賴,也削弱了國內投資和生產。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改革創新手段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增強中國經濟運行質量優勢,一定程度上也是啟動內需,以國內生產替代每年數額巨大的進口高端產品、高質量產品等,實現供需平衡。如果不能促進內需對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大量消費尤其是升級類消費仍建立在外需基礎之上,則無疑會極大擠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空間。反過來,只有經濟增長建立在內需主導基礎之上,中國數量眾多的人口優勢、廣闊的市場空間才能切實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是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需要。生產的終極目的是消費,只有有了消費和消費的擴大,生產和生產的擴大才具有可持續性,經濟才能正常運行,而且相比生產的波動性比較大,消費也表現出相對的平穩。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近年來消費要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斷提升,已超過投資成為三大需求要素中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大要素。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之一是經濟保持平穩增長,不出現大起大落。在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國內投資增長趨緩的背景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穩定經濟增長,需要消費要素發揮更加穩健作用,經濟增長更多轉向由內需特別是消費內需的驅動。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