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http://www.crntt.hk   2023-01-04 09:40:39
  中評社北京1月4日電/“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目前獲得國際廣泛認可,2022年8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正式生效,人民幣在其中的權重由此前10.92%上調至12.28%,國際化水平穩步提升。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貨幣國際化的成本收益
  
  主持人:國際貨幣具有哪些職能,怎麼看貨幣國際化的成本收益?
  
  高海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貨幣國際化並沒有理論定義,也沒有官方界定。根據2018年出版的《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三版),如果一種貨幣能夠在跨境交易中用於價值儲藏、交換媒介和計價單位這三項功能,該貨幣就具備了國際貨幣功能。在現實中,貨幣國際化更體現為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可以概述為一種貨幣的使用超出國界,在發行國境外可以同時被本國居民或非本國居民使用和持有,伴隨使用和持有程度的提高,這一貨幣的國際化程度也隨之提高。
  
  在實際交易中,國際貨幣的職能劃分存在相互交織的情形。比如,在貿易結算中,若出口商在簽署合約時用的是一種貨幣,但在執行合約進行交割時使用另一種貨幣,在這種情況下交易媒介和計價單位的功能便難以區分。需要指出的是,以貨幣功能對國際貨幣進行界定並不嚴謹,但卻可以作為評估貨幣國際使用程度的參考指標。例如中國人民銀行編制了貨幣國際化指數,按照支付貨幣、投資貨幣、融資貨幣和儲備貨幣四項指標,跟蹤世界主要貨幣的國際化程度。
  
  美元作為主權國家發行的信用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從具體職能看,美元是各國中央銀行持有的主要儲備貨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22年二季度,成員國官方外匯儲備中美元的比重為59.5%。美元也是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活動中使用最多的貨幣,根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統計,2022年7月,美元在全球支付體系中所占比重為41.2%,位居全球第一。同時,在全球外匯市場上有近一半的交易對手貨幣是美元。美元還是全球跨境銀行借貸和全球負債證券發行的主要貨幣,在一些國家匯率制度安排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一些國家將本國貨幣釘住美元,目的是保持本幣對美元匯率的穩定性。作為美元發行人,美聯儲通過美元互換安排行使最後貸款人的職能,以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
  
  歐元是繼美元後的第二大國際貨幣。得益於歐洲統一大市場,歐元的使用主要在歐元區,其在歐元區外圍國家之間也較多普及。日元和英鎊也是重要的國際貨幣,儘管在各項職能中所占的比重都遠低於美元和歐元。人民幣於2016年加入特別提款權,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可的國際儲備貨幣。2022年二季度,官方持有人民幣外匯儲備的比重為2.9%,較2016年四季度首次發布人民幣數據時的1.08%有所提升。
  
  國際貨幣各職能的形成通常是從貿易支付起步,逐漸擴展至投資領域,再延伸至融資功能,最後成為儲備貨幣。成為國際貨幣需要一系列條件,一國經濟規模、中央銀行公信力、貨幣內在價值穩定性、貨幣可兌換性、深度發達的金融市場以及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實力決定貨幣的國際地位。
  
  從歷史角度考察貨幣國際化具有借鑒性。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家實力的一系列變化為美元成為國際貨幣奠定了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進一步穩固了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從制度設計上確立了美元儲備地位,美元作為唯一的法幣與黃金掛鈎,其他成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可調整的固定匯率關係。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伴隨全球金融一體化發展,美元憑借美國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法治保障和體制因素,進一步擴展了其貿易計價和金融交易的職能。更重要的是,美元成為國際投資者的安全資產,在金融動蕩和地緣政治緊張時期,美元作為避險貨幣的功能十分強大。
  
  貨幣國際化會帶來相應的收益。貿易企業使用本幣計價和結算會降低相應的匯率風險。貨幣國際使用也可以提高本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因為金融機構獲取本幣資產比獲得外幣資產更容易。貨幣國際化有助於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伴隨國際業務的不斷擴大,本幣金融工具和市場也得到發展。貨幣國際化還有助於貨幣當局向外部世界收取鑄幣稅。鑄幣稅的原本定義是貨幣發行國獲取的貨幣面值和貨幣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其擴展含義包括以貨幣增發的形式向世界其他國家收通脹稅。例如美國憑借美元獨特的儲備地位以低成本向全球借債,過度發債獲取安全溢價,利用美元在全球支付體系中的特殊地位以金融制裁達到其政治目的。
  
  當然,貨幣國際化並非沒有成本。由於貨幣國際使用要求資本項目開放以及貨幣的充分可兌換性,在國內金融機構缺乏競爭力、國內金融市場發育不足以及存在金融體系脆弱性條件下,過快金融開放會加大資本流動的壓力,從而對金融穩定形成不利影響。貨幣國際化會改變國際貨幣體系格局。新貨幣的出現對現有國際貨幣的地位或形成競爭,或構成互補,但在新舊格局轉換時期通常伴隨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蕩。
  
  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歷程
  
  主持人: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哪些特點?
  
  管濤(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我國對人民幣國際化進行了曲折而艱辛的探索。在計劃經濟時期,實行嚴格的外匯管理,人民幣是不可兌換貨幣,也不被允許出入境。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經歷了從不可兌換貨幣逐步走向國際化貨幣的發展演變。
  
  我國1994年初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有條件可兌換,1996年底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完全可兌換。21世紀以來,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逐步提高。在此過程中,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逐步放鬆了攜帶人民幣現鈔出入境限制,支持邊境貿易以本幣計價結算。2004年起,在港澳地區先後啟動個人人民幣業務試點。2009年,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2010年,明確香港人民幣業務參加行可按照本地法規為客戶提供相關業務,唯有人民幣資金跨境時須符合內地有關規定。2011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內地域範圍擴大至全國,境外地域範圍擴展至全球。2012年,允許任何擁有進出口經營許可的企業用人民幣進行結算。2014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並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2018年進一步明確,凡依法可以使用外匯結算的業務,企業都可以使用人民幣結算,並推動“本幣優先”理念落地。
  
  人民幣國際化呈現三大特點。一是從區域化走向全球化。人民幣國際化初期,人民幣跨境流通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區和東盟等周邊國家。之後,我國逐步放寬人民幣跨境流通使用區域限制。越來越多國家表達了對開展人民幣業務、建立離岸人民幣中心的興趣。2015年10月和2018年3月,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一期和二期順利投產運行,截至2022年2月底,CIPS已有直接參與機構76家和間接參與機構1212家,涵蓋歐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活躍經濟地帶。2020年底,已有超過75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把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中國人民銀行共授權境外人民幣清算行27家,覆蓋25個國家和地區。
  
  二是從離岸驅動走向在岸驅動。2015年之前,人民幣國際化是在岸嚴格管制,通過離岸市場驅動,境外持有人民幣金融資產主要是在香港持有個人人民幣存款或人民幣點心債,再通過境外人民幣清算行轉存境內、對境內貸款或通過本外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渠道買債。2015年“811匯改”以來,我國將人民幣國際化與可兌換合二為一,加快了在岸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步伐,人民幣國際化轉向在岸驅動,境外直接可以在境內購買人民幣資產。截至2022年9月底,境外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合計9.51萬億元,較2015年5月底增長1.07倍,其中,合計持有人民幣股票和債券資產占比68%,提高了34個百分點。
  
  三是從結算貨幣走向計價貨幣和貯藏貨幣。2009年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試點之初,人民幣計價和貯藏屬性尚未激活,重點放在提高人民幣結算份額。隨著不穩定的單邊升值預期推升人民幣結算份額被糾正,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國,人民幣需要更多的職能。2015年底,人民幣被批准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籃子貨幣,成為第三大權重貨幣。2018年以來,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原油、鐵礦石、精對苯二甲酸、橡膠期貨等產品開始引入境外交易者。截至2021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已累計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累計金額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計價和貯藏功能不斷增強。
  
  近年來,金融基礎設施完善和金融開放程度提升等多項舉措推動人民幣跨境收付不斷向好。“811匯改”前,受人民幣匯率升值驅動,人民幣結算占比上升較快,2015年達到峰值26.0%。但“811匯改”後,升值預期消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占比快速下降,2017年低至11.8%。隨著我國金融開放明顯加速,人民幣股票和債券相繼被納入全球主要股票和債券指數,股票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跨境ETF、兩地基金互認等互聯互通項下的人民幣資金跨境雙向流動穩步增加。2022年1月至8月,人民幣結算份額回升至17.9%。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