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細究起來還是會發現,拜登這篇重要演講中關於中國的態度為以後埋下了不少的伏筆。
如果要給拜登在這次演講中所有關於中國的說法提煉一個核心,那就是“美國要贏得與中國競爭的勝利”。在經貿領域,他提到美國要保護自身利益,同時確保世界各國在國際貿易中遵循相同的原則,反對國企補貼、竊取知識產權等,要維護競爭的公平——很快第二天(4月29日),美國貿易代表就在年度報告中又提到了這個問題并點名“中國”;在科技領域,他號召增加研發投入不能落後於中國,實現各大關鍵高科技的美國主導;在軍事領域,他說已經明確向中方表示會維持和加強在印太地區強大的軍事存在;在價值觀領域,美國要證明“民主有效”,宣稱中國“打賭”民主因為效率低而解決不了21世紀的問題。此外,拜登敦促國會通過增加技術投資的法案以增強美國對中國的競爭力之時,幾乎沒有過渡地表示“美國不會放棄對人權、基本自由以及美國盟友的承諾”——話中有話。
可以說,不管言語上如何“相對溫和”“盡量緩和”,拜登的演講依然體現了他在所有的競爭領域以及在總體定位上把中國當成美國的“假想敵”。這種意識是“和而不同”“建立互信”“相互尊重”的最大絆腳石。何況,民主黨政府本身就偏愛將“價值觀”當做武器,而這種武器是可以“拿起來就用的”。再加上,拜登所想要推進的國內政策計劃需要兩黨努力,中國正好可以成為“彌合”美國分裂政壇的稱手工具。可以想見,隨著拜登政府建立起完整的對華政策框架——現在看來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前任特朗普的政策——之後,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和行動只會向著更強硬的方向發展,兩國衝突的可能性也難免會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