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新華網報道,社會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期間,我國不斷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社會充滿活力,國家安定和諧,平安中國建設向更高水平穩步邁進。
打通社會治理“最後一公里”
蓋章跑斷腿,證明滿天飛。曾幾何時,辦理出境游手續被要求“證明你媽是你媽”,兌換破損鈔票被要求證明“非被人為故意破壞”……各式各樣的“奇葩證明”令人啼笑皆非,不僅讓辦事人苦惱不已,還增大了行政成本,加重了基層單位負擔。
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就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作出多項重要部署,要求全面清理“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複證明等各類無謂證明。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各地區、各部門共取消證明事項13000多項;試點地區和部門累計試點告知承諾制證明事項約2500項,涉及公安戶籍、交通運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60多個領域,有效縮短了群眾辦事時間、節約了行政服務成本。
“奇葩證明”問題的產生,根本原因在於政府履職不到位。政府如何提升治理能力?開展證明事項清理、推廣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成為重要抓手。
在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王橋鎮,當地派出所綜合辦事大廳是村民經常“光顧”的場所。這裡不僅有戶政和身份證辦理窗口,還增設了車管、駕駛證和司法服務窗口。據窗口工作人員黃玲娜介紹,王橋鎮整合了派出所、司法所和農村交警中隊警務資源,通過“三所合一”改革增強基層治理合力。這一做法自2018年7月份試點以來,大大方便了村民辦事,提高了工作效率。
當前,“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已成為基層治理常態。改革創新與科技運用雙輪驅動,有效提升了平安中國建設驅動力,以及社會治理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十三五”時期,科技對社會治理支撐作用愈發凸顯。“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數字經濟、電子政務、新型智慧城市、數字鄉村等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大大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