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華文化是兩岸關係活水動力
http://www.crntt.hk   2024-08-07 00:20:11
 
  交流比交惡好
  台海如開戰不能寄望美國派兵馳援

  誠如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所言“交流比交惡好”,他也認為在文化上,兩岸同根同源,是“兩岸一家親”,在政治上則各有特色,存在差異與競爭,但無論如何,兩岸總需要對話交流,該合作就合作,才不會因誤判而產生不必要的衝突對立。

  互動、交流的前提是信任和善意。馬英九執政八年纍積的兩岸互信和善意,已經被蔡英文揮霍殆盡,現在要恢復交流,談何容易?但是,如果不交流、不互動,難道要等到衝突擴大到兩岸兵戎相見嗎?而美國政府已經說了多次,兩岸如果開戰美國不會出兵幫助台灣,事實上美國衹會賣武器,把彈藥庫放在台灣,再要求台灣幫忙製造砲彈,歸根結底,仗還是要台灣自己打。所以說穿了,打仗不如交流好,和平才是台灣人民最大的福祉。

  在當前民進黨當局和大陸之間猜忌嚴重、敵意濃厚的情況下,兩岸交流,雖然困難重重,但事在人為。與其看美國臉色,不如主動架構可操作的策略。最簡單的、也是最沒有爭議的,就是從文化交流做起。兩岸文化本就同根同源,即便民進黨再怎麼強調台灣主體性,都不能否認陳水扁、謝長廷大陸尋根的事實。陳水扁1991年與柯承亨、陳淞山、蘇聰賢等人走訪大陸,事後曾托人到大陸尋根,得知祖先來自福建詔安,為此還修了族譜;謝長廷2012年“開展之旅”到福建謝氏宗祠祭祖,還為此感動落淚。政治上各有所圖無可厚非,但民進黨不能為了政治利益,連自己的祖先和文化都不要了。

  展現民主與文化的自信
  才能架構兩岸良性互動關係

  兩岸有相同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若以過去所纍積的文化交流為基礎,重建賴團隊與大陸交流渠道,其實可以借力使力,知行合一,並無太大的障礙,其可行之道,衹要民進黨不再刻意以“統戰”抹紅甚至阻擋類似的交流即可,展現台灣的社會自信與中華文化的自信,又何難之有?

  兩岸文化、學術界過去的交流、互通有無,非但沒有被統戰之虞,反而可將台灣的文學家、藝術家、宗教團體軟實力形塑為“台灣價值”,讓大陸對在台灣的中華文化發展,有更清楚的理解與認同,這種互動方式固不必以“反統戰”污名化,但有交流就有交情,有交情就會互相瞭解、尊重、體諒,對於兩岸關係的正面發展,又何害之有?

  認同中華民族
  中華文化就是台灣價值的核心

  更進一步言,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再怎麼“去中國化”甚至鼓煽“仇中”,難不成民進黨可以消滅中華文化最根本的文字?換句話說,衹要中文或稱華文、華語繼讀存在於台灣人民的生活、聽說讀寫之中,“去中國化”就不可能成功,與其處心積慮用意識形態“去中國化”,不如重新認識、認同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並以此作為架構兩岸新時代關係的活水動力。

  平心而論,“中國”自古有之,現今的大陸也不等同於涵括數千年文化歷史的中國,把文化的、歷史的中國等同於現今的中共,其實就是民進黨“去中國化”的迷思與謬誤,現今的“政治中國”固然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主體,但全球化的中華文化存續於四海之內的華人社會,台灣則是全球保存中華文化最完整的地區,這樣的“文化優勢”也已經落實於2300萬台灣人民生活之中。民進黨卻反其道而行,其結果不衹造成國家認同錯亂,也破壞了中華文化的王道精神,使社會陷入價值崩解與分裂,兩岸交流亦因此而停滯惡化。因此,賴清德必須痛定思痛,重新調整過去蔡政府的大陸政策,不再阻撓兩岸文化、經貿、社會交流,兩岸關係才能雨過天晴,台海和平才能互利雙贏。

  具體而言,民進黨政府對“政治中國”的好惡,不能也不應嫁接在“歷史與文化中國”之上,如此兩岸關係才能正本清源,畢竟兩岸政治體制的差異自1950年代而生,而在文化上的同根同源,也因制度、環境和社會的不同,發展出異質同構的風華,從而激盪出火花與創作的動力,讓兩岸都能夠從交流互動中獲得最大利益,從而提升兩岸文化藝術的整體實力。

  民進黨恫嚇基層社區交流
  摧毀兩岸社會互信

  兩岸交流互動最大的優點是語言文化沒有隔閡,對於1949年之前的歷史文化完全可以互通,信仰的神祇也有血脈淵源,雙方不衹可用直接的方式溝通,也能為兩岸創造效益。其次,文化藝術畢竟屬於較高層級的交流,而社區交流屬於庶民文化、日常生活的切身議題的交流,更顯得需要與可行。過去台灣跟中國大陸在社區交流上有很好的成果,台灣社區發展經驗在大陸遍地開展,兩岸社造學者專家絡繹於途,讓台灣社區營造經驗在大陸城鄉開花結果,不僅提升了大陸社區的文化水平,也讓兩岸民眾有了直接接觸的機會,增進彼此認識與情感,在和諧、和平的氛圍中,正是降低兩岸緊張關係最直接有效、也是最好的路徑。遺憾的是,民進黨執政後,竟然將社區基層交流當做大陸對台統戰的“工具”,凡赴大陸交流的村里長,每在返台後即遭警調單位約談、調查,對社區交流產生恫嚇效果,殊不知,這種欠缺“台灣自信”以“統戰”污名化台灣基層“台灣認同”的做法,徒然親痛仇快,無益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

  文化經貿交流是
  兩岸僵局的解方、台海和平的活水源頭

  從文學、藝術、文化、宗教的交流開始,兩岸溝通的管道也會因此降低敵意,增加善意,消除貿易壁壘,化解政治對立,也都會有相加相乘的助益。以華人社會重情感、重然諾的文化,有瞭解,就會相互諒解,有交流,就會有交情。在情感交流中,許多劍拔弩張的場面就不再會出現,從而可以在理性、務實的情況下,維護雙邊利益,讓台海不再成為世界的火藥庫,台灣年輕人不必再被逼著上戰場,兩岸都可以把精力放在更需要的發展上,為國家社會發展貢獻更多的心力。換言之,經貿文化交流正是台海和平發展的活水與重要渠道。

  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烏俄戰爭曠日持久,以哈戰爭停戰難期,全世界都陷入景氣衰退的泥淖中。民進黨甘當美國的馬前卒,為美國抗中搖旗吶喊,但台灣得到的卻是農漁產品被禁,貿易壁壘被查,消費力強勁的陸客幾乎完全不來,以及大陸軍機艦繞台無日不已。民進黨所希望的“抗中保台”,到頭來犧牲了台灣人民的利益,成就了民進黨虛幻的意識形態。但是,沒有了賴以維生的經濟收入,“去中國化”的意識形態又如何治理經濟民生?民進黨蔡英文執政八年來,因兩岸關係緊張所蒙受的損失難以估算,現在也到了必須改弦更張的時候了!

  賴清德大陸政策須改弦易轍

  “海峽中線”和金門禁止、限制水域,包含了歷史的情結,實力的消長,以及理性的克制與默契,如今,隨著大陸船隻翻覆事件的發展,兩岸關係有可能進一步惡化,也有可能朝向交流溝通的方向進行,要看5·20上任的賴清德如何抉擇。兩岸關係已經到了不能不修復的時刻,賴清德必須體認到,“台海中線”的消失,為台灣人民帶來不可測的危機,兩岸和則兩利,戰則兩害,金門船隻翻覆事件是中國大陸給民進黨當局的一個警訊,如果民進黨不願、不能把握機會,儘早展開互動交流,將來一旦衝突發生,甚至擦槍走火,台灣將陷於災難的開始。因此,如果賴團隊能夠從最沒有爭議的文化藝術開始交流,以“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兩岸一家親”為基底,將可以打開兩岸全面交流的大門,為台海和平發展創造新時代的機遇。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6月號,總第318期,P50-53)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