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日電/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長期保持著較高增速。尤其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創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國經濟表現出很強的韌勁。中國合理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各行業復工復產已取得顯著成效。在財政政策上,中國適度提高赤字率,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在落實近年已經出台的財政貼息、大規模降費、緩繳稅款等政策的基礎上,還出台了疫情期特別減稅降費政策。在貨幣政策上,通過下調商業銀行和存款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民營和小微企業精准提供信貸支持。
儘管受到疫情衝擊,但中國經濟將對世界經濟發揮更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人民幣百萬億元,達10159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並由此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高於世界經濟增速5.8個百分點,兩者之間的差距較2019年增加了2.6個百分點。這表明,儘管受到疫情衝擊,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引領作用不僅沒有下降,還進一步凸顯。
當前,在中國疫情防控防輸入壓力加大和局部反彈的情況下,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總體良好,生產生活秩序穩定的態勢沒有改變,恢復和穩定就業、暢通交通運輸、保障市場供給等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全國產業鏈各環節協同發展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得益於各項有針對性的財政貨幣等政策支持以及防護物資的充分保障和疫苗研發使用的進程加快,中國經濟持續向好,並引領世界經濟擺脫疫情衝擊。2021年1月2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經濟將增長8.1%,比上年提高5.8個百分點,比世界經濟增速高2.6個百分點。中國人均GDP將連續三年超過1萬美元,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並與高收入國家發展的差距繼續縮小。
長期來看,中國加大對創新發展的支持,促進產業鏈水平的提升,不斷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突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穩定向好,世界經濟也就有了向好發展的動力。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巨大市場,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能夠創造巨大需求,僅釋放擴大內需的潛力就可以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中國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正在加速形成,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同時,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向更高水平,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穩步推進,為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創造新的條件。2020年11月以來,中國已同有關各方推動並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為目前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貿區建設掀開新的一頁;同歐盟完成投資協定談判;同新西蘭簽署自貿協定升級議定書。中國推進更大範圍的對外開放合作將持續為區域和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總之,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動力依然強勁,對世界經濟的引領作用還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將繼續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中國網 作者:徐秀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