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有基礎也有條件。 |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既指明了科技自立自強的極端重要性,也抓住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我們要深刻領會新形勢下科技自立自強對於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科技自立自強所具備的條件與優勢,堅定信心、聚焦關鍵,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科技創新是關鍵
經濟日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丁茂戰執筆文章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國內大循環,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也需要科技實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這就告訴我們,無論是推動國內大循環,還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都離不開科技自立自強。
一般來說,只有擁有技術優勢才能保障經濟安全,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分工越來越細,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聯繫。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和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全球資源配置效率,但也給經濟運行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和挑戰。比如,一旦國際大循環某個節點中斷,有的國家相關產業恐將陷於“停擺”。特別是若中斷的節點處於上游的關鍵核心技術層面,缺乏技術優勢的國家就會出現“卡脖子”現象,受制於人。因此,在參與國際大循環的產業生態中,惟有掌握核心和關鍵技術,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經濟安全。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還要看到,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中,特別是在高端製造領域,中國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比較明顯的差距。近年來,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有的國家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既要立足國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暢通國內大循環,又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就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關鍵領域下大功夫,盡早取得突破,實現科技上的自立自強,才能真正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確保我們在高端製造領域、產業鏈供應鏈的源頭具有自主可控的能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
自立自強有底氣
文章認為,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複雜變化,我們既要認識到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任重道遠,也要看到中國科技事業已經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有基礎也有條件。
從科研基礎來看,中國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創新組織有力,基礎科研成效明顯。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湧現,研發經費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保持一定增速,建成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
從創新活力來看,科技和產業互相融合、彼此促進,為中國科技創新注入強勁動能。我們注重推動協同創新,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支持企業牽頭承擔重大科技任務,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企業已經成為創新的主要力量;堅持從區域資源禀賦實際出發,積極培育區域性科技創新優勢,推進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建設,遍布全國的經濟開發區、高新區成為產學研一體化的重要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