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5日電/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十四五”是實現中國碳排放達峰的關鍵期,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攻堅期,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快制定並落實國家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作為降碳減污總抓手和“牛鼻子”,實現碳達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高度協調統一。
經濟日報發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研究員嚴剛文章介紹,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後經歷平台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標誌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鈎,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和峰值。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一般指一年)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碳達峰與碳中和緊密相連,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和前提,達峰時間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響碳中和實現的時長和實現的難度;而後者是對前者的緊約束,要求達峰行動方案必須要在實現碳中和的引領下制定。
提高思想認識,以盡早達峰爭取戰略主動
文章稱,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地方認為2030年前還可以繼續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甚至還在“高碳”的軌道上謀劃“十四五”發展規劃,攀登碳排放“新高峰”,達到“新高峰”後再考慮下降,沒有認識到碳中和對各地發展的倒逼要求。
對標歐盟在上世紀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達到45億噸的峰值、美國在2007年達到59億噸左右的峰值,預測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將達到106億噸左右,是歐盟的2.4倍,美國的1.8倍;按照歐盟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目標,其碳達峰至碳中和歷經60年,而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年。中國面臨著比發達國家時間更緊、幅度更大的減排要求。“十四五”新建的高碳項目,其排放將延續到2050年前後,給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帶來巨大壓力,還會壓縮未來20年至30年低碳技術的發展空間。因此,各地和行業主管部門要把落實碳達峰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研究部署“十四五”規劃方案。
從地方和行業兩手發力,確保落實碳達峰國家自主貢獻
文章指出,地方是落實國家碳達峰任務的責任主體,要加快制定達峰方案,開展達峰行動。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在發展階段、經濟實力、資源禀賦等方面有較大差距,應堅持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在國家層面加強統籌協調,提出不同區域分階段達峰路線圖,明確各地達峰時限和重點任務。“十四五”期間,經濟發展水平高、綠色發展基礎好、生態文明創建積極性高的地區應爭當“領頭羊”,率先實現碳達峰。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美麗中國創建示範區以及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應該積極主動作為,率先提出並實現碳達峰。各地應以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為契機,結合地方發展特點,統籌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等調整,促進低碳生產、低碳建築、低碳生活,打造零碳排放示範工程,開展碳達峰和空氣質量達標協同管理,以低碳環保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
作為“世界工廠”,工業是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領域,占全國總排放量的80%左右,因此實現重點行業盡早達峰並快速跨過平台期是保證全國2030年前達峰的關鍵。“十四五”期間要明確重點行業達峰目標,提出行業碳排放標杆引領、標準約束、增量控制等多措並舉的手段機制,開展低碳技術項目庫建設。在產業結構調整目錄中,應增加碳排放控制要求,研究制定高碳產業名錄。推動產品碳標簽和碳足跡標準體系建設,推進產業鏈和供應鏈低碳化。交通和建築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領域。針對交通領域,要制定實施以道路、航空運輸等為重點的綠色低碳交通行動計劃,盡早實現交通領域碳達峰;在建築領域,要大力推廣綠色建築,加大既有建築節能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