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6日電/經濟增速年內首次轉正、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首次轉正、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速首次轉正……在最新公布的前三季度主要經濟數據中,“轉正”可謂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之一,不僅折射出中國經濟穩步復甦的強勁態勢,也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顧陽評論文章表示,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不僅讓疲弱的世界經濟為之一振,也贏得了國際輿論的廣泛贊譽。不過,在出口、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創下年內新高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作為經濟壓艙石和穩定器的消費卻相對滯後,甚至拖了經濟增長的後腿。
數據顯示,在二季度3.2%的GDP同比增速中,投資貢獻了約5個百分點,淨出口貢獻了0.5個百分點,但消費拖累了2.4個百分點。即便是在前三季度經濟整體實現正增長的情況下,消費同比增速仍為-7.2%。由此引發了不少市場人士的擔憂:消費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還行得通嗎?未來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還能發揮出來嗎?
文章分析,回答上述疑問,首先要客觀看待消費滯後的原因。通常情況下,消費可分為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兩大類。從消費數據看,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中國實物消費變化與經濟波動保持大致同步,但對疫情防控舉措更為敏感的服務消費出現了大幅下降,成為導致消費總體滯後的最主要因素。換句話說,消費復甦的快慢,很大程度要受制於服務消費的復甦進程。
需要指出的是,服務消費復甦滯後於實物消費也是一個全球現象,一旦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服務消費即會得到充分釋放。與此同時,在消費復甦過程中,也催生出許多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不僅有效對衝了疫情影響,也對恢復內需起到了積極拉動作用。
文章指出,目前,中國已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新階段,在出口、投資快速復甦的情況下,消費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變量,同時也是最具潛力的增量。從這個意義上看,穩內需、促消費仍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釋放消費潛力,關鍵在於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格局決定了整個社會的消費水平,要通過優化調整當前中國收入分配結構,讓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居民傾斜,不斷提升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購買力。疫情期間,各地探索採取發放消費券、增加臨時價格補貼等方式穩消費,短期內有一定效果,但從長遠看,仍需加快構建提升居民購買力的長效機制。
釋放消費潛力,要強調從供給端持續發力。有效供給不足是影響中國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通過提高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不斷滿足居民消費的升級需求。比如,中國在教育、養老、醫療等領域的供給還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一方面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不斷破除發展的制度障礙,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擴大有效投資,加快補齊消費軟硬短板,在穩定重點領域消費的同時,不斷挖掘消費新增長點,推動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
釋放消費潛力,還要大力推動新型消費發展。近日,國辦印發了《關於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包括在線教育、互聯網健康醫療、新零售等在內的新型消費發展方向和政策舉措。事實上,在疫情期間,上述新業態新模式已經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
文章表示,發展新型消費,並不意味著放棄傳統消費,而是要在繼續做大做強傳統消費業態的同時,加強統籌協調和政策聯動,推動線上線下加速融合、新型消費與傳統消費協同共進,拉動經濟更快復甦、更好增長。
需要強調的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主要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僅不能變,還要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有作為。令人欣慰的是,針對當前消費領域的堵點痛點難點問題,包括鼓勵老舊汽車置換、推動家電更新消費、發展住房租賃消費等新一輪政策舉措正陸續出台實施,針對農村消費這一薄弱環節的數字化、標準化、產業化改造也已啟動。我們相信,一個梯次發展、銜接互動、優勢互補的多層級消費格局,將助力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