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障中標藥品穩定供應,此次集采在第二批集采基礎上做出微調優化,將最大可中選企業數量從原來的6家增加至8家。開標當天,189家企業積極參與,多種藥品出現“地板價”,其中,用於治療II型糖尿病的鹽酸二甲雙胍片競爭最為激烈,過評企業近30家,最低價降至每片1.5分,齊魯制藥25mg12片規格的西地那非也報出了平均每片2.08元的價格,降幅達92%。最終,55種藥品的191個品規被列入擬中選結果。
“第三次國家集采一次就有55種藥物中標,對未來提高藥企集中度、規範藥品流通環節、改善醫院用藥目錄、提高患者用藥可及性起到了很大作用。”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表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秋霖稱,這次集采也涉及白血病、抗腫瘤、精神類等方面藥品,“這些藥品實際上就是患者普遍使用的一些藥物,對老百姓是有直接影響的。”
值得注意的是,與年初的第二次集采相比,此次大部分外資藥企並未跟隨降價,中標企業多為本土仿制藥企業,僅有少量原研品種中標。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史錄文分析稱,由於仿制藥價格下降,質量有保證,患者使用一段時間後,越來越放心,對仿制藥需求開始增加。“隨著一致性評價不斷擴容,國內企業逐漸形成市場品牌效應,有更多精力專注研發,在保證仿制藥品牌的條件下,推動民族工業由仿制藥向創新藥轉化。”
記者注意到,聯合採購辦公室7月底發布的全國藥品集中採購文件(GY-YD2020-1)對申報企業資格進行了嚴格限制,要求申報企業參加本次藥品集中採購活動前兩年內,在藥品生產活動中不得有嚴重違法記錄,且需對藥品質量負責。一旦中選,作為供應保障的第一責任人,需及時、足量按要求組織生產,並向配送企業發送藥品。 |